品读群书治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品读群书治要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征、褚亮、萧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本稿分为42讲,作者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群书治要的经典语录,将该书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介绍给读者。作者认为,群书治要可以作为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从经典中解读出“修身始于戒贪”“好名之患”“交友之重”“奢靡之害”“谦德之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多个主题的分析讲解,能给读者以修身养性方面的启发。
书籍目录:
导 语 认识《群书治要》 001
第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008
第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12
第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017
第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021
第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027
第6 讲 好名之患 034
第7 讲 欲不可纵 040
第8 讲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6
第9 讲 奢靡之害 052
第 10 讲 谦德之效 058
第 11 讲 君子欲讷于言 065
第 12 讲 境随心转 071
第 13 讲 交友之重 074
第 14 讲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080
第 15 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86
第 16 讲 君子四重 091
第 17 讲 好学近乎知 097
第 18 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2
第 19 讲 夫妻相处之道 108
第 20 讲 至要莫如教子 114
第 21 讲 教子之方 120
第 22 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26
第 23 讲 “孝”的四个层次 132
第 24 讲 事亲当竭力 137
第 25 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44
第 26 讲 兄友弟恭 148
第 27 讲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153
第 28 讲 管理的三境界 159
第 29 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65
第 30 讲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171
第 31 讲 爱民而安 177
第 32 讲 重农务本 183
第 33 讲 用人的重要性 189
第 34 讲 应当重用哪些人? 196
第 35 讲 用人七忌 204
第 36 讲 观人之法 210
第 37 讲 尊贤者王 215
第 38 讲 官人无私,唯贤是亲 222
第 39 讲 得人之道 229
第 40 讲 师尊则道隆 236
第 41 讲 摒“四患”与反“四风” 241
第 42 讲 仁者无敌,协和万邦 248
结 语 传统文化如何学习? 254
作者介绍:
刘余莉
女,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汉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毕业。
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等作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导语
认识《群书治要》
1.《群书治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群书治要》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它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部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国学在中华大地普遍升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呢?
《四库全书》吗?它的体量非常大。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读《四库全书》,每天读八个小时,到他寿终时,手不释卷也读不完。体量这么大的书,我们如何学习呢?有了《群书治要》这部书,我们就有了入手处。从《群书治要》学起,可以用时少而获益多。
“群书治要”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群”是形声字,从羊,君声,本义为羊群。引申出朋辈、同类、众多等义。在这里“群”是形容词,就是众多的意思。“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要指治国的理念。因此,“群书治要”就是众多的经典之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的概括。所以,学这一部书,就能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智慧。
我们经常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那么谁有资格来取其精华呢?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不仅有很好的
学识,而且有治国安邦的智慧。由他们来编纂这部书,会对我们后世有重大的启发。这与一般的专家、学者来编纂这部书是不一样的。
这部书之所以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是从 14000 多部 89000
多卷古籍之中挑选出 66 种书,再从这 66 种书中把精粹的道理提取出来,后汇聚成《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包含了五经、四史、诸子百家等内容。孔子以六经教导学生,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以后就留下了五经。《群书治要》把五经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汇聚在 一起,此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 儒、墨、道、法、农家、兵家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书治 要》中。
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广博而切要。取材范围很广,包含了经、史、子,但是它的内容又非常精要,每句话有每句话的启发,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因此, 我们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不夸张。读了这一部书,也就掌握了《四库全书》的精髓。
2. 唐太宗为什么要编《群书治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 16 岁起就开始带兵打仗,平息国家的战乱,27 岁就登基做了皇帝。对于怎样用圣贤教诲来治理国家,他并不熟悉。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而且也非常有悟性。
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有一段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年轻时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我就把这些弓箭拿给那些专门做弓箭的师傅看,没想到弓箭师傅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弓,都不够好。于是我就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中心的纹理不正,这样就会使木头歪斜。纹理歪斜,这样的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称不上好弓。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的天下,我这一生中用过的弓箭不计其数,但是
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好坏,还不得要领。对弓箭的了解尚且如此,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懂的就少之又少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唐太宗就定期召见五品之上的京官和中书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对他们都非常礼敬,赐座给他们,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从他们那里了解宫廷之外的状况、百姓的疾苦、政教的得失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皇帝。从这里也能看出,唐太宗很谦虚,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得如
何治理国家,于是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大臣请教,并且对他们礼敬有加。贞观二年,唐太宗又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这是什么原因呢?”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是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书的。他们对每种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都会引经据典来回答皇帝的疑问,参照经书来决断事情的好坏对错。这些人都懂得礼教,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来却越来越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者是用刑法律令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儒家的学说不再受重视,古代纯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凡是精通儒学的官员,他都委以重任,而且经常向他们征求治国安邦的建议。这一点确实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普通帝王治理国家都急功近利,看到严刑峻法迅速收到成效,就重视刑律,而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但是唐太宗不是这样,他在重视法制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运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这也是他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原因所在。
法律能够制裁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但是它能否规范和引导一个人的内心, 让他有羞耻心、有荣辱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呢?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也就是说,一个人会因为畏惧法律而不去贪污受贿,但是却没有廉洁的节操, 这就是说法律给人严惩,让人们感到畏惧,而不敢去犯罪,但是却难以防患于未然,也培养不出一个人的羞耻、恭敬之心。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培养不出像曾子那样的孝心、仁慈之心。
这就会导致出现《老子》中所说的“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即设
立的法律条款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依然众多,所以很多人因为畏惧法律而不敢犯错,但也有人想方设法地躲避法律制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能躲避制裁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
所以,中国古人在重视法律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教育让人们从心底不愿意做坏事,把做坏事看成非常羞耻的事,在人们的心底筑起一道防止作恶的堤坝。
唐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编纂《群书治要》,也是因为他对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教诲非常有信心。他知道自己治国理政的经验不足,所以他不仅和官员探讨,也希望能够随时翻阅古圣先贤的经典,把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掌握得很好。因此,他命令谏官魏徵和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整理了从五帝到晋朝几千年间治国理政的史料,历经五年汇编成《群书治要》。这也说明古人做学问的功底扎实,态度也很严谨,而非急功近利。
《群书治要》完成之后,魏徵在序文中这样赞叹《群书治要》的历史价值: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部书用在当时,可以鉴览前古;传到后世,可以恩泽后世。今天,我们可以 从古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智慧,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对领导 者而言,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这部书完成之后,唐太宗非常喜欢,他手不释卷,日日阅读。唐太宗这样不辞辛苦地学习《群书治要》,他的动力何在?他的动力就是爱护天下百姓, 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天下,希望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之后,为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3. 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那么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成效如何,《群书治要》是不是产生效果了呢?
唐太宗于公元 626 年即位,公元 649 年去世,在位 23 年,他被誉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称他“千古一帝”。
受《群书治要》的影响,唐太宗以能够用贤纳谏、尊儒重道、勤政爱民而著称。他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很快就使社会出现了
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到底好到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当时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物产丰富。史书记载,在贞观六七年的时候,风调雨顺,连续丰收,人们走到山东这些地方,都可以不用自带粮食,在路上就能直接买到,这是以往的朝代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进了山东的农村,村民遇到过往的客人,都会以丰盛的食物招待他们,有时候还会赠送客人一些干粮。到了贞观八九年,还有十三年到十六年,农业又是连续丰收,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粮食丰收、物产丰富的局面。
第二,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 630 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数只有 29 人。到了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 632
年,判处死刑的人数虽然增加到 290 人,但是在这一年年末,唐太宗下令,准许他们回家去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刑。历代都是在秋天行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是按照自然节律来办理政事。结果到第二年九月,这290 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无一例外地全部回来受刑。由此可见,当时的贞观之治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也非常好。
第三,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贪污的王朝,这可能也是唐太宗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治理下的中国,因为皇帝率先垂范,厉行勤俭,官员一心为公,吏佐恪守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少之又少,可以说降到了历史上的点,这和唐太宗运用《群书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则、重视道德教化,并且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这些成就也说明,运用圣贤之道治国,不仅有效、易行,而且快速。
从历史上看,《群书治要》这部书被日本人从唐朝带到了日本,从此之后被日本历代天皇、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日本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经典。唐朝时,交通并不是很便利,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所带回去的典籍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而要把这些典籍翻译、手抄,流传后世,也一定要挑选精华的部分。这部书能够被日本人带回去,也从侧面说明,它确实是精髓。这部书传到日本之后,确实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日本创下了承
和、贞观两代盛世。
《资治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史书,而《群书治要》把经、史、子之中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了,虽然它取材广泛,却不烦琐;《资治通鉴》有两百多万字,而《群书治要》只有五十卷,共计五十万字,所以确实是精华之精华。既然《群书治要》是一部宝典,如此重要,为什么相对于《资治通鉴》而言,这部书却鲜为人知呢?这是因为,唐朝的雕版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群书治要》只是靠手抄流传了几部。唐朝之后,《群书治要》在中国本土基本上失传了。清朝嘉庆元年,日本人向中国进贡,这部书又从日本回到中国,才使这部宝典失而复得。但是,因为后来战乱频繁,这部宝典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一直被束之高阁。
4. 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群书治要》?
很多人可能有疑问,《群书治要》是唐朝所编纂的经典,而且还是总结的唐朝以前的经、史、子之中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专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真正解决 21 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独有偶,1988 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开会,面对当时世界的恐怖主义、环境危机、道德危机,他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 2500 年前孔夫子的智慧。
这些人都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家、思想家,都富有科学的精神,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论断,绝非偶然。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未来属于中国》一书中,汤恩比先生更是明确指出,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是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世纪,而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也就是说,只有中华文化的普遍宣扬,才能够为世界和平带来希望,带来曙光。为什么呢?《群书治要》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认为仁者无敌、和而不同, 所以它能够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中国有 56 个民族,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历史非常漫长,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基本上保持了大一统的局面,这靠的就是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盛世之所以兴盛、衰世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仍然能够为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提供宝贵的启示。领导者学习《群书治要》,可以知道成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这既包括了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行,也包含了领导的艺术和方法。
我们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成功的人生,但是,很多人不明理,所采取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结果就会南辕北辙。一个人的荣辱、成败、祸福的关键在哪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改造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到俯仰无愧、内心坦荡?当然,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经营幸福美满的人生,如何使家庭和睦,甚至懂得如何开启自己本具的明德。《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样才能把本有的明德彰显出来,达到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目的?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怎样才能更加顺畅。
总之,学习《群书治要》,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群书治要》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第 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也被称为《易经》,是群经之首。《周易》中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大家感觉阴阳很玄虚,但其实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观察到阴和阳。比如,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这些自然界现象,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间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所以,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太极图的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线,如果过了这个界线,就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衡。失去平衡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中国人经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其实体现的也是这个道理。“富不过三代”,它的根本原
因在哪里呢?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基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够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还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他们一出生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但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败坏光了。所以,“富不过三代”是必然的结果。在当代社会,“富不过三代”甚至变成了“富不过两代”“富不过当代”,其原因也在于缺少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请问, 现在还用家规来教导子女的人有多少?所以孩子教育不好,是有原因的。当然也有因重视教育而超过三代的家族。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规律,曾国藩体会得深刻。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但是他在官位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买过一亩田地、建过一所房屋。他还对军中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有的人直摇头,说“根本不可能”。根本的原因,是这类人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自信心。我们自己真的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怎么相信曾国藩就能做到?其实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特别是我们的智商可能还比曾国藩高,有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特别用功,有一天他在背一段经典,结果翻来覆去就是背不下来。这个时候天色已经有点暗了,家里来了一个小偷,他就趴在房顶上听曾国藩背书。曾国藩不上床睡觉,小偷就没有机会入室行窃。这个小偷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他跳进房里,把曾国藩所背诵的那一段经典,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曾国藩小时候并不是很聪明,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为什么后来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和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他特别诚敬、勤俭,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他一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熟读圣贤经典。这也是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所在。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其破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生活过分奢侈、浪费,以至于入
不敷出。也就是说,家中再有钱,家财万贯,也抵不上一个“败家子儿”的破败,因为他要吃好的、穿名牌,还有很多不良嗜好,如赌博、喝酒、好色等等。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假如一个人以前都是走上坡路,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请问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认为自己奋斗得差不多了,该享受一下人生了,这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有的人是上了大学之后,觉得自己奋斗得差不多了,开始吃喝玩乐;有的人是在有一份好的工作后,开始吃喝玩乐;还有的人是在获得了一官半职后,开始享受人生。所以,什么时候过上过分安逸、不思进取的生活,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而一个人讨人厌、不讨人喜欢,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一个“骄”字,即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们就是根据爻辞的吉凶,判断事情的发展前景。在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而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在谦卦之中,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谦虚使人受益,
骄满给自己带来损失,这是自然的规律。这是因为,一旦一个人有了骄满之心,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就很难有好学的品质,他的人生也就很难有进步了, 而谦虚使自己受益。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你有一颗恭敬礼让之心、仁爱之心,那么别人也会以恭敬仁爱之心回报你。中国人有句话说,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那么靠什么去赢得更多的朋友? 正如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要靠自己的真诚恭敬之心。古圣先贤让我们去做怎 样的事、培养怎样的美德,并不是对人的一种要求、束缚,也不是他们拍脑袋 拍出来的,而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趋吉避凶的规律。所以《易 经》中说,古代的圣贤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把这个自然的规律称为“道”。中国人经常问:“你知 道了吗?”实际上就是你知“道”了吗?很多人说“我知道了”,其实并不知 “道”。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真正知道了“道”,按照自然规律去做,我们的生
活一定是幸福美满的,事业一定是成功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的,国家也一定是安定的。所以,孟子也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说文解字》给“德”下了一个定义:“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意思是说, “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我们经常说“得道之人”,儒家所说的圣人,道家所说的真人,都是“得道之人”的代名词。而“得道之人”所表现出 的品质,我们就称为“有德”。所以说“德者,得也”。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一 个有德的人呢?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观察。从外 在方面看,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与拥护,无论你走到哪里,他人都对你肯定、赞叹、恭敬。从内在方面看,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一个有德之人是内外皆有 所得的人。所以,做一个有德的人,并不是圣贤要求的,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如果我们想有幸福、美满、成功的人生,就要按道去做,要做一个有德的人。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读《周易》,但是他们没有抓住根本。掌握了《周易》中重要的两句话,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途祸福。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说得非常肯定,不是说可能会有余庆,可能会有余殃,而是说一定会有余庆,或者一定会有余殃。第二句话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春秋左氏传》上也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很多人没有按着经典去做,做了很多恶事,后锒铛入狱。
“经者,长也”,经典所描述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如果我们经常读诵这些经典,掌握了这些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可以把握自己的未来前程。比如,
《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内作色荒”,就是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荒”是指荒淫无度,对一切事情过分放纵的意思。“外作禽荒”,喜欢打猎也没有节制,做得很过分。古代的游戏,主要就是狩猎。“甘酒嗜音”,是指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喜欢声色犬马。“峻宇雕墙”,是指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雕刻着花纹,可以说是雕梁画栋。下面这句“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很重要,也就是说,以上这几件事,只要有一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这些经典,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第 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是,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时走上了迷信之路,喜欢找人看一看风水,调一调办公室的座位朝向。当然,不能说风水是没有道理的,但这些都是枝节,真正的“风水”在哪里呢?这需要熟读经典,才不会上当受骗。
《群书治要》记载,鲁国的国君来向孔子请教,问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到底可信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常说的损人利己。其实损害别人根本不会对自己有利,帮助别人才会真正利于自己。损害别人,别人会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打击报复,也有可能给
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个人的不吉。第二,“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很多人把老人抛弃不管,不赡养、不照顾,甚至打爹骂娘,把所有的关爱放在孩子的身上,结果把小孩子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没有了后继的人才,就一定会破败,这是家庭的不吉祥。第三,“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疏远且不任用贤德的人,任用的都是不贤德之人,这是国家的不吉祥。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年老的人不愿意教,年幼的人没有好学的心,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第五,“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的人都隐居起来了,愚者、不肖者占据了领导岗位,专权跋扈, 这是天下的不吉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报国的志向,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为什么会隐居呢?因为政治很昏暗,官场很腐败,真正有德行、有才学的人不被认可,被排挤了,他有才华也施展不出,就隐居起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什么叫方寸呢?就是这颗心。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个地方即使“风水”很好,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去住上一段时间,好的“风水”也会被他破坏了。而“风水”好的地方,是有福德的人居住的结果。所以,看“风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德行的人。
“福田靠心耕。”我们把一个人的福分比作一块田地,这块田地怎么耕种? 靠自己的心来耕种。那么以什么心来耕种,田地的回报才会特别丰厚呢?古人告诉我们,有三种田是回报丰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前途从三个方面来看就知道了。,看他是不是知恩报恩;第二,看他是不是有恭敬之心;第三,看他是不是有悲悯同情之心。
首先,我们来看恩田。如果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他就是在给自己培福,他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中国人特别强调孝敬父母,原因何在呢?因为父母养育儿女的恩德是无人可比的,父母对儿女的付出无私无求,而且无微不至。这么大的养育之恩,当然应该记在心上去报答。所以,《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比如我们逢年过节都想着要去,但是给谁的礼物想得周全呢?给谁的礼物特别用心去准备,生怕人家不高兴、不满意,不符合人家的需要呢?答案是给领导、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给有利于我们的人的礼物。从恩义的角度来看,对我们
恩德的是父母,我们应该对给父母的礼物用心。比如大学放假回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给谁买礼物呢?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没有受社会上的功利思想的污染,首先想到给父母买礼物,然后给兄弟姐妹买礼物,这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逢年过节,我们想着去,用心周到地准备给领导、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却忽略了父母,这就是悖德悖礼的现象。再比如,下班之后领导说:“我们要去见一个重要的客人,你不要回家吃晚饭了,跟我去接待一下吧!”我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常常是兴高采烈、受宠若惊地跟着领导去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说:“哎呀,我们家都已经缺这个缺那个了,好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你能不能陪我去趟超市?”我们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会很不耐烦地说:“我哪有时间?我还有很多事要忙,你就和你那老朋友一起去好了!”
下面我们来看敬田,就是对别人有恭敬之心。《论语》中有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彬彬有礼,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没有什么过失,能够看到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现在的年轻人和别人相处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原因就是,在家的时候他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家人都要看到她 / 他的需要,在意她 / 他的感受。而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如果不出现矛盾纷争,就不正常了。
有的人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没有责任感,也不能够承担责任,还好高骛远、妄自尊大,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看不到别人的需要,不会为对方着想。
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他也提出了“处柔守慈”的处世原则。一个人有恭敬之心,有仁爱之心,就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对别人有恭敬之心,别人对你也回报以恭敬,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事事如意。
接着就是悲田。悲田就是对人要有恻隐之心,要有同情心。这里的“悲” 就是拔人于苦的意思。看到他人处于痛苦之中,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人, 而且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
从被新加坡人视为“国宝”的许哲女士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有同情心的人过得多么幸福快乐。许哲小时候看到了她母亲所做的一件事,这件事奠定了她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那就是要去帮助别人。有一天,她母亲准备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正当全家人要吃饭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她母亲放下碗筷打开门,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面有饥色的人。这些人好像好几天都没有吃饭了。他们向她母亲哀求,要讨一点饭菜吃。看到这样的情景,母亲二话不说,转过身来把桌子上所有的饭菜都端给这些人吃。当母亲看到这些人脸上露出笑容,有了能够吃一顿饱饭的那种满足感时,极为欣慰。这给许哲女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她就下定决心,自己一生要去做帮助别人的事。后来,她去了南美洲的巴拉圭,无私无求地照顾那里的人。
她母亲九十多岁时,给她打电话说:“你要照顾别人、帮助别人,在哪儿都可以。现在我年纪大了,也需要你的照顾了。”她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就回到了新加坡照顾她的母亲,直到母亲过世。
她回到新加坡之后,在很多人的支持下办了几十所养老院。每一所养老院办好以后,她就默默地退出来,把这些养老院交给别人管理。她还默默地照顾了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些人其实比她年纪还小,但是生活贫苦,也没有人照顾。她身体健康,所以经常给他们送食物等,照顾他们的生活。她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而是从垃圾箱里捡回来衣服洗干净就穿。她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节俭,另一方面也是从照顾的对象的心理出发,为他们着想,因为她所照顾的这些人都是很贫苦的人,如果她自己穿得很好,比如穿了一件旗袍,又戴了一条金项链,然后说,我给你们送食物来了,这些接受照顾的人会觉得心理上有距离,像被人施舍一样。即使是去帮助别人,她也是从被帮助者的心理感受出发,考虑到他们的需要。
有记者问她:“你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活到一百多岁还能够身体健康、无忧无虑呢?”她说:“我的快乐,就是看到我所关心、帮助的人的
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为这种笑容所感染,所以整天很开心,没有烦恼。”许哲女士的这种感受说明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释放了自己的压力,获得了自己的快乐并得到成长。
有两个词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个是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快乐,它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第二个是知足常乐。如果一个人不知足,他永远都快乐不起来。所以俗话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两点做好了,人生就会幸福美满。
第 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即使没有读过圣贤书的普通百姓,也都知道财分两种。一种是吉财,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奉公守法下获得的钱财,这种财给我们带来的是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另一种财叫凶财,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不义之财。它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幸福如意,而是不尽的凶灾。所以,不义之财,送给别人,别人都不敢要,因为他们知道后果不好。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取非义之财者,比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吃有毒的肉、喝有毒的酒(“漏脯”,屋檐漏下的雨水滴在干肉上,古人认为时间久了这个肉就有毒;“鸩酒”,即有毒的酒),用它们来止息自己的饥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民国期间,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出任上海总商会的会长。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又是商会的会长,所以他和一些权贵的后代子孙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这些后代子孙败落的情形后,他非常感慨,就把这些案例全都记录下来,写了一本叫《保富法》的书。这本书特别值得我们一读。它提醒我们,赚钱容易,发财致富不难,贪财也不难,但是要保持富贵达到三代以上,那可就难上加难了。他用历史事实和身边的案例向我们证明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
古人提醒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很多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 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有了一个好的位置,可以让父母安心,让家人骄傲。但是,如果在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那是顷刻之间的事。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样才不至于利令智昏,欲令智迷。
至于“利”,凡是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很多人都会去谋求。古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即使别人送给你,你也不能要。对财色名利的贪恋,会让自己步入危险的境地。
春秋战国的时候,鲁国的宰相公仪休不仅廉洁奉公,不与民争利,而且对属下要求很严格。但他有一个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给他一些上好的鱼,他看了看,就派人送了回去。送鱼的人感到奇怪,说,我知道您爱吃鱼,所以特意选了一些上好的鱼送给您,为什么您不接受,又给送回来了呢?公仪休的回答非常有味道。他说:“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鱼。为什么呢?我爱吃鱼,我是宰相,我也买得起,我自己去买不就好了吗?如果我今天接受了您的鱼,养成了爱贪爱占的毛病,结果越贪越多,有一天因为贪污受贿被关进了监狱,请问,那时我还能吃得到鱼吗?还有人会再送鱼给我吗?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鱼啊。”
《群书治要》中这样的历史故事非常多,发人深省,它让我们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受到警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抉择。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习和汲取中华
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立。
《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的财富、名声、地位,都是枝叶花果,其根本在他内在的德行, 所以古人说“厚德载物”。没有深厚的德行,给你再高的位置、再多的财富,也必然会招来灾祸,因为你承载不动。
《大学》所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意思是钱赚到手了,你把它散出去,换得的是民心,人心都向着你。如果你把钱赚来了,都聚集在自己的手中不肯散财,那么民心都背离,人民也会离你而去。
古诗云“千金散去还复来”,这个钱,你从左手散出去了,用来做慈善事业,照顾那些需要照顾的人,结果右手又把钱赚回来了。
在我国,很多供财神的人都喜欢供文财神范蠡,为什么呢?中国古人供奉范蠡,其实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教育,是从供奉的这个人的身上学到一种致富方法,学到一种品质。范蠡本来是越王勾践手下的一名谋士,他曾经协助勾践打败吴国收复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范蠡发现,勾践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传说他带着西施趁着月色逃离了越国,来到了当时的齐国。从此之后,他隐姓埋名,开始做生意,很快就赚了一笔钱。钱赚来之后,他没有用来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把这些钱全都散了出去,帮助那些穷亲戚、旧邻居和需要帮助的人。然后他又从小本生意做起,赚了一笔钱后,他又像上次一样把钱全都散了出去,如此往复做了三次。所以,历史上有“三聚财三散财” 之称。
范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舍得。“舍得舍得,不舍就不得,小舍就小得, 大舍就大得。”如果这个财富是你的,你舍都舍不掉。不要把赚得的钱用于竞奢斗富,骄奢淫逸,而是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世界 500 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年?是 40 到 50 年。中国大企业的
平均寿命是 7 到 8 年,小企业的寿命就更短,是 2 到 9 年。所以,企业界有一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为什么企业不能够持续发展呢?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或许是没有按照经典来做事。《大学》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
有用。”按照这一句话来做事,企业或许有可能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做事业,首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很多人说是钱。钱是需要的,但是, 如果一个人有钱而无德,百万、亿万的家产也会被他败散掉。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想做企业,首先要具备深厚的德行。你自己有德行,所感召的才是好的人才,才是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名利而来的。没有德的人在你这儿也待不了,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有人此有土”,你自己有德行,感召来的人也是和你一样有德行的人。这些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就会有土。在农业社会,土就是资源的意思, 是增长财富的资源。在现代社会,土则包括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各种 技术等。人才多了,就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能力。大家众志成城,把自己的 能力都发挥出来了,各种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自然会创造财富。这就 叫“有土此有财”。财富创造出来之后,用在哪里至关重要。这时一定要注意“德日进,过日少”,就是使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使自己的过失不断减少。所以,要回馈员工,让员工的付出得到肯定,让他们觉得在这样一个企业工 作,非常荣耀,非常有前途、有发展;要回馈消费者,让消费者用少的付出获得好的服务、有质量的产品,成为你的回头客;还要回馈社会,即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向国家纳税,做慈善事业等。这样,企业的社会 地位就会越来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就会逐渐发展壮大,立于不败 之地。这就叫“有财此有用”。财用在何处,的确非常重要。
第 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中国的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除了表音、表意,每个字还有各自深刻的含义。如“怒”字,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心”。这个字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你已经不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有人说“都是谁让我很生气”,这有待商榷。为什么呢?因为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呢?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
有一篇文章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
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为什么是不知不觉呢?因为习惯成自然,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这种方式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了。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
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啊。”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中。
还有一个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坏了。”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文具店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如果我们和情绪不好的人、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我们会觉得很有压力。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他就发火了,让旁边的人都很紧张。那么诸位朋友,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
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人的身体通过锻炼可以变得更健康,人的心灵也可以通过修养变得更加平和。
《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一个人经常发怒,脾气不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肝脏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怒伤肝,怒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损伤。
有人在专门研究人的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后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丸就生病,吃了一丸要你的命。”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好,特别是五脏六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恨、怨、恼、怒、烦这五种不良的情绪有关。所以,我们要转怒为恕。
这个“恕”字,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这个字告诉我们,要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如对方的心。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转怒为恕了。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向他请教,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要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圣人,是不是完人,是不是一个错误都不会犯?仔细一想,自己也不是圣人,自己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一个错误都不犯呢?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如果自己犯了错,希望别人怎么对我呢?我们是不是希望别人能体谅我们的苦衷,考虑我们的处境,给我们一个改过的机会呢?那么,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也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这个“怒”字, 棱角分明,把棱角磨得圆滑一点,就变成了“恕”。这个“恕”字确实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弟子规》中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在我们施加给别人之前,应先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方式、态度来对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这样对我,就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大学》中也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孔子家语》中写道:“君子有三恕。”哪三恕呢?“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你不能把领导侍奉好,让领导满意,而你有属下,却希望他能够竭忠尽智,这就不是恕道了。“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 你不能够孝敬父母,让他们安心满意,却希望儿女能够孝顺你,有报恩之心, 这也不是恕道。“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不能恭敬兄长,却希
望弟弟妹妹能够顺从你、恭敬你,这也不是恕道。所以,要做到恕的话,首先要求自己做到,然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什么叫“如心”呢?我们真如自性的心就叫“如心”。“如心”是什么样的心呢?是一种同体的感受。意思是说,我不仅和自己是一体的,和他人是一体的,而且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这个心才叫“真如之心”。你有了这种心, 有了“同体”的感受,我们才能生起对别人无私无求的帮助之心。什么叫“同体”呢?看到别人很悲伤,你也会感觉很悲伤;看到别人很快乐,你也从心底里感到快乐,这就叫“同体”的感受。你和万事万物是一体的,他有伤痛你也会感觉到伤痛,这个心才叫“如心”。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人每一天都很忙碌,工作很辛苦。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呢?观察一下可以发现,不是名,就是利。如果没有名,没有利,这件事很多人就不做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很多人既不为名也不图利,依然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背后推动的力量又是什么?就是“如心”。“同体”的感受使他把他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产生对他人的帮助之心。
谈到克制怒气,有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忍”。
个层次是力忍。用力克制自己的怒气,不打击报复别人。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总有一天会忍无可忍。所以,这个功夫要向上提升。
第二个层次是忘忍。要心胸很大,对别人的不好转头即忘,“宰相肚里能撑船”,不和别人计较。
第三个层次是反忍。中国古人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人做事情不圆满、不够好,一定是我给他的指导不够,给他的教导不足。
如果一个人和别人相处时都是彬彬有礼,唯独对我很傲慢、不尊敬,那一定是我自己傲慢,才使得别人对我也很傲慢。假如我事事不去责怪别人、不生气,反而能反省自己,这个心就变得很平静了。
第四个层次是观忍。《金刚经》中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过去发生的事,就像做了一场梦,虚幻不实; 就像一个泡沫,一下子就破灭了;又像打雷闪电一样,短暂易逝。引发怒气的事,其实也是梦幻泡影,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过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斤斤
计较了。如果记在心上,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个半死,这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第五个层次叫喜忍。当别人诽谤我们、批评我们、讽刺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仅不生气,还要高兴。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又来提升我的境界了,又来锻炼我忍辱的功夫了。如果没有那些斥责自己的人,我们怎能知道自己的功夫不够?我们还以为自己的修养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正是因为有人来批评、诽谤、讽刺我们,我们才知道,原来自己还不能做到如如不动,还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第六个层次,也是后一个层次,的忍辱功夫,那就是慈忍,即不仅不打击报复别人,反而想着帮助他、提升他、成就他。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
很多人都有爱发脾气的毛病,有的人认识到发脾气的坏处后,会想方设法地克制自己的怒气。
比如,美国休斯敦有一位银行家,他小时候就经常发脾气,他讲述了小时候克服发怒这一坏习惯的经历。
我小时候脾气很坏,经常动怒,父亲规劝过我很多次,都没有效果。有一天,父亲给我一小桶铁钉子和一把铁锤子,并且告诉我说:“你每生气一次,就在后院那个栏杆中间的柱子上钉一颗钉子。”
天,我在那个柱子上钉了十六颗钉子,因为那天我生了十六次的气,发了十六次的脾气。
后来因为怒气少了,每天的钉子逐渐减少,我也发觉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到后院钉钉子要容易很多。后,我变得不发脾气了。
两个月之后,我把情绪转变的情况告诉父亲。他再劝我:“很好,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不动怒,就去后院的柱子上拔掉一个钉子吧。”
经过大约七个月,我把柱子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看到柱子上那些小孔了吗?那柱子上千疮百孔,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好看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时,你的恶言恶语就像那些钉孔一样, 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疤痕;也像你用刀子刺向某人身体,拔出刀后,无论你对人家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永远不可愈合了。
所以,大家要记住,坏脾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很多人都希望借发脾气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了更多的、更严重的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火烧功德林”。比如你以前对朋友特别好,特别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他做很多事。有一次你不高兴,发了一通火,说 了几句伤害人家的话,结果人家就记住了那几句伤害他的话,把你以前对他的 好全都忘记了,这就叫“火烧功德林”。观察一下经常发脾气的人,你会发现 他们的人际关系都不是很好,没有哪个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友谊。想改掉爱生 气的毛病,可以学学心理暗示的方法。晚上,你站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说: “我从今以后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生气了。”早晨起来还是用同样的方法,但是说的内容不同:“我已经不生气了。”
俗语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虽然你坚持了几天,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可能仍然会火冒三丈,请不要因此而丧失信心。经过不断练习,一定可以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少有人是因发怒而把事情处理好,那么为什么不变得聪明一点,换一种方法?通过不断提醒、练习,后,即使在你面前发生了令你愤怒的事,你都不会轻易发火了。
第 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群书治要·列子》中记载,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怎么治国?”詹何回答:“我仅明白修身,却还不明白治国的道理。”楚庄王很真诚地说:“我得以尊奉宗庙,拥有整个国家,我希望学会怎样来守护它。”从这里可以看到,楚庄王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一心一意想把楚国治理得强大,让百姓安居乐业。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他的国家却没有秩序的;也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他的国家却安定的。所以,根本就在于自身修养。我不敢用治理国家这种次要的事情来答复。”楚庄王听了之后说:“你讲得很好。”
在《群书治要》这部书中,有大量篇幅是论述在位者、从政者应该如何修身的。《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君主自己的身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是难事了。修身又从戒贪开始,这是
合乎治国平天下的次第的。
如果君主是贤德的君主,他也必然会用贤明的臣子。《书经》上说:“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反对奢靡之风,厉行节俭。如果领导者能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下面的管理人员也会效法。
修身从哪里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者一定要戒止贪心,不与民争利。如果想独占财利,必定会招致民怨,甚至导致灭亡。
《史记》记载,周厉王登位后,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忠臣芮良夫劝谏他说:“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为什么?下面就说到了“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这一句话。这个荣夷公喜欢独占利益,却不知道会因此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害处可就大了。“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大家都需要用到这些财利,怎么可以独占?“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独占财利, 所惹怒的人一定会很多,他这样做却不知道会有大的祸患,还用这个方法来教唆君王,君王的统治怎么能够持久?
这里芮良夫的劝谏非常诚恳,也非常直接,可以说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劝谏君王。这是古代忠臣一贯的做法。如果看着君王做错事而不去劝告, 就是陷他于不义。芮良夫接着说:“普通人独占财利,还被称为强盗。您如果干这样的事,来归附您的人就会很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必定会衰败。”
可惜的是,周厉王没有听从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让他主管国事。周厉王施行暴虐的统治,奢侈骄傲,国都的民众都纷纷议论他的过失。这时,召公(召穆公)又来劝谏他说:“民众都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那些指责自己的人,只要这个巫师来报告有谁诽谤自己,便立刻把他杀掉。于是议论朝政的人愈来愈少,诸侯也不来朝见了。
周厉王更加严厉,结果“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都的民众都没有人敢讲话了,在路上相遇时,也只是互相用眼色示意一下。这下周厉王高兴了,
他得意地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能消除非议了,民众都不敢乱讲话了。”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这句话也成为历史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您这不过是塞住民口罢了,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蓄积,一旦决口,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民众的口也是如此。所以,善于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畅;管理民众的人,要让民众发泄, 让他们讲话。放手让民众讲话,政事的好坏得失都可以从这里反映出来。民众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可予以推行。若是堵住他们的嘴不让他们发表意见,那么支持您的能有几个人呢?
周厉王仍然不听。三年之后,大家联合起来反抗,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后来,宣王即位,整顿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遗风,诸侯重新归附周朝。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创下“贞观之治”,和他熟读《群书治要》密不可分。《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与臣子的谈话,从中可知,他确实是把这些教诲运用在治国之中了。
《贞观政要·论贪鄙》中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如果人有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但是,如果拿着宝珠去射鸟雀, 岂不是很可惜吗?而人的性命比明珠要珍贵得多,但人一看到金银钱帛就不畏惧法律的惩罚,立即就收受,这就是不懂得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鸟雀,怎么能用比明珠更加贵重的生命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尽忠职守、正直公道,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得到,不必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赃物、贿赂暴露以后,人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很可笑的。”
在这里,唐太宗用了一个“明珠射鸟雀”的形象比喻,以此来告诫官员, 要珍惜自己的官位,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贞观二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不懂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千年的皇家修身治国教材,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权威品读
先《品读群书治要》,再读《群书治要》,顿悟微言大义。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超值(368+)
- 好评(653+)
- 差评(565+)
- 博大精深(257+)
- 章节完整(140+)
- azw3(614+)
- 内涵好书(342+)
- 种类多(421+)
- 情节曲折(552+)
- 方便(600+)
- 一星好评(219+)
- mobi(478+)
- 在线转格式(520+)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5-01-07 12:55:3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沈***松: ( 2025-01-04 23:33:5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谢***灵: ( 2025-01-06 06:08:59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相***儿: ( 2024-12-25 07:28:50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师***怡: ( 2024-12-27 04:38:5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08:47:1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康***溪: ( 2024-12-24 09:15:54 )
强烈推荐!!!
- 网友 田***珊: ( 2024-12-28 23:43:1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瞿***香: ( 2024-12-22 12:30:2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林***艳: ( 2025-01-02 04:56:37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菱***兰: ( 2024-12-21 22:40:5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汪***豪: ( 2024-12-22 11:00:1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喜欢"品读群书治要"的人也看了
- 恐龙大世界 恐龙聚焦 侏罗纪称霸(注音版)/恐龙星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外教社法语悦读系列:黑郁金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Python 3从入门到精通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南洋筑韵【售后无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偶然之极--量子的惊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随机金融基础(英文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口腔护理 细致入微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3447454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正版辛笛应用钢琴简易教程1—弹儿歌学钢琴第一册 儿童钢琴初步教材 钢琴教材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视觉大侦探:儿童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