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书籍:读书、藏书及与书有关的一切(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唯有书籍:读书、藏书及与书有关的一切(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精美图片
》唯有书籍:读书、藏书及与书有关的一切(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唯有书籍:读书、藏书及与书有关的一切(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352698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4.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9:56:39

寄语: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资深书虫汤姆·摩尔以全新视角讲述书籍的历史与未来。密集知识点+播客式轻松阅读,全世界爱书人挚爱推荐。


内容简介:

书架上的书是堆叠的沙袋,用以抵御遗忘的洪流。

书签、藏书票、书籍装帧;二手书、私人藏书、特装书、被遗弃的书;图书馆、书店、书展、读书俱乐部……

作为一件物品出现时,书远不仅是承载内容这么简单。我们与书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从古老的莎草纸到如今的电子阅读器,从书的纸张、气味到书承载的记忆与情感,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资深书虫汤姆·摩尔讲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时至今日,书籍依然有能力改变我们的生活。


书籍目录:

① 书∕书:人之于书与书之于人

② 书∕物:书作为物品如何与其他事物互相影响

③ 书∕自我:书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并向他人彰显这种身份

④ 书∕关系:书如何建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⑤ 书∕人生:从童年到暮年(乃至死后),书如何与我们的人生交织在一起

⑥ 书∕世界:书如何塑造文化机构、社会和国家

⑦ 书∕科技:书如何应对科技变化

⑧ 书∕未来:书的变化会带来哪些改变?

尾声:书∕结语


作者介绍:

汤姆·摩尔(Tom Mole),英国作家、学者,真正的爱书人,读书的专业人士。英国杜伦大学文学及图书历史专业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曾任教于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进行过数次演讲。

汤姆·摩尔曾出版多部研究图书历史及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拜伦学会和著述、阅读与出版历史研究会(SHARP)的嘉奖,其作品曾获2018年苏格兰十字奖年度研究图书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书/书:人之于书与书之于人

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办公室里的书堆得连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他在英语系一楼有间大办公室,四壁都是书柜。经年累月,这些书柜逐渐摆满了书,还有些书架也见缝插针地挤占了办公室的每一处空当。书柜开始从墙壁蔓延到房间内部,衍生成书摊、书龛和书角。但是,这样仍不足以容纳他不断增加的藏书。很快,他开始把书摞在书柜顶上,并且两排两排地叠放在每层架子上,要拿后排的书,就得先把前排的书取下来才行。没过多久,书就已经“漫”到地板上,月复一月,越来越深入地侵占整个房间。

每次我去教授的办公室,要在可见面积日益缩小的地毯上找出一条进入房间的路,似乎都比前一次更难。想将这些书理出个头绪,差不多得是一份全职工作了。我敲响教授办公室的门,听到一声含糊的呼唤让我进去。我打开门,却不见教授的身影——里面全是书,但显然没有人。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教授可能被压在一大摞翻倒的精装书下面了。随后,教授从主题五花八门、摞成金字塔似的书堆后面探出头来。“我稍微整理一下。”他如是说,仿佛他真有望让这座规模不断增长的图书馆变得井然有序似的,这座图书馆就宛如宇宙,不断朝着各个可能的方向加速膨胀。

教授为他的书做了很多事。购买——决定买什么书,不买什么书。分类——把书上架,和其他书搁在一起。他可能会按某种标准对书进行分类,譬如按主题分(历史书放这个架子,传记放那个架子),按厚度(厚的放地板上,薄的放书架上),或是按他的阅读进度来分(没读过的放这边,正在读的放那边,已经读完但还未整理入柜的放在另一边)。他读书,从书中摘录笔记,参考借鉴这些书,写文章时从书中旁征博引,用这些书备课,把书借给学生,等等,他徜徉在无边的学海和无尽的欢乐中。

不过他的书也为他做了不少事。除了让他在办公室里无处下脚,它们还塑造了他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方式。这些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他也置身其中。有时,它们协助他工作得更轻松、更出色。在这样一座庞大的私人图书馆中撰写学术文章,能够确保参考资料、其他学者的著作和他正着手写的文学作品都近在咫尺。即使结论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或多或少有赖于他人的研究,而成千上万的藏书无疑能助他一臂之力。不过也有一些时候,它们一定给他添了不少麻烦——在庞杂卷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往往很难或根本无从找起。

终,学院助理觉得这种情况必须就此打住,她请了一位建筑工程师来测试大楼能否承受住这么多书的重量。拿着工程师的报告,她成功劝说教授送掉了一些书(他也送了我一本),却难以说服他缩小他那座图书馆的规模。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他对自身的理解,都悉数陈列在书架上,任谁都有目共睹。丢掉一些书就像丢掉一部分自我。拥有如此多的藏书有利有弊。但无论怎样,这些书于他而言都不只是被动的工具,它们也在他的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有时,我们认为书仅仅是阅读的工具,但书的意义不止于此。在本书中——就是你正在读的这一本——我真正感兴趣的并非书的阅读功能。相反,我想谈谈我们在其他方面是如何影响书的,以及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书具有双重意义。除了是文字的载体,它们自身也充满意义。就像我的教授所理解的那样,书的价值远远超出它们所包含的文字或图像。

书构成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早在我们还读不懂书的时候,书就已经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同了。它们陪伴我们的一生——在家、在中小学、在大学、在工作中(起码就我们中的部分人而言)。书还构建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从身边亲近的人到关系疏远的人。它们缠绕在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学、老师、朋友、爱人和子女的关系中。书构成了一个群体乃至整个国家的人对自身的想象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样貌。它们被赋予了种种意义,成为人的珍爱之物、护身符、纪念品。这些才是本书要剖析的内容。

对读书人来说,书是熟悉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反而不怎么关注它们。我们伴书入眠;我们出门度假时把书装进行李箱;我们将书陈列在书架上或储存在阁楼里;我们把书当作礼物送人;我们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我们囤积书,也丢弃书。我们对书熟视无睹。近五百年来,书随处可见——以致我们几乎对书视而不见。我们需要努力转换视角,才能对它们引起重视。

如今,正需要做出这样的努力,因为我们所熟知的书的终结已经可以想见。我们认为物品都可能有消亡之危,所以不妨将书也视作物品。21 世纪初期在今后的历史学家看来,会是一个媒介变革的时期,其重要性不亚于15 世纪下半叶铅活字印刷术在西方的传播。但书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印刷时代的落幕而消失,相反,它的意义正在发生转变。从历史角度看,我们正处于理解这种转变的绝佳时期。

然而,我们往往不能理解这一点。如果我们认为书只是一种传达文字和图像的媒介,那么自然会期望它让位于更快捷、更便宜、更高效、更有利可图的新媒介。实际上,纸质书的奇异韧性似乎至今都令人费解。不过,一旦我们理解了书作为物品的存在,理解了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诸般作用,就能更好地理解书的现状。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爱书之人不可错过的真正宝藏,关于读书、藏书及与书有关的一切,以全新视角讲述书籍的历史与未来。

★古往今来作家、藏书家及普通读者的故事,讲述人与书的相遇:二手书里夹带的奇怪物品,18世纪年轻女性组建的秘密读书俱乐部,济慈临终前用来传达爱意的书,无数故事见证人与书的奇妙互动。

★听懂书、爱书的学霸教授闲聊专业,一本书就是一堂名校公开课:汤姆·摩尔作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多所世界名校,他将深厚学识付诸文字,旁征博引,如数家珍。

★拒绝掉书袋,密集知识点 播客式轻松阅读:8大主题,8场精彩输出,当下出版热词 专业知识 行业内八卦,有趣长知识。

★英国作家、出版人、资深书虫挚爱推荐:《唯有书籍》改变了我看待一本书的方式(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乔恩·科特纳·格里姆伍德)。


媒体评论

随意翻开一页,每句话都是那么迷人。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关于手握一本书或拥有一本书意味着什么,在这一主题下,本书是有史以来极其令人着迷的文字。拥有它、阅读它,保留它,把它放在架子上,或展示,或分享,或任由它磨损,但请让它作为一本书活着。——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帕克图书馆馆长、《非凡抄本寻访录》作者

作者带领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寻访了书籍的迷人历史。全书充满了迷人的事实,是书迷们的真正宝藏。——英国作家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

见解深刻,极富洞察力。——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迷人怪物》《阅读史》作者

汤姆·摩尔对书的热情极富感染力。如果你也爱书,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唯有书籍》。——萨姆·乔迪森,《伦敦文学小史》作者

在我们这个像素化的时代,这是一本为书迷们准备的书,它探索了印刷文字的价值、持久性和历史。本书是爱书之人的享受。——英国作家加文·弗朗西斯,《认识身体》作者

装满了书本奇迹的宝箱。——英国作家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作者

《唯有书籍》改变了我看待一本书的方式。——英国作家乔恩·科特纳·格里姆伍德,《世界末日蓝调》作者


前言

书/书:人之于书与书之于人

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办公室里的书堆得连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他在英语系一楼有间大办公室,四壁都是书柜。经年累月,这些书柜逐渐摆满了书,还有些书架也见缝插针地挤占了办公室的每一处空当。书柜开始从墙壁蔓延到房间内部,衍生成书摊、书龛和书角。但是,这样仍不足以容纳他不断增加的藏书。很快,他开始把书摞在书柜顶上,并且两排两排地叠放在每层架子上,要拿后排的书,就得先把前排的书取下来才行。没过多久,书就已经“漫”到地板上,月复一月,越来越深入地侵占整个房间。

每次我去教授的办公室,要在可见面积日益缩小的地毯上找出一条进入房间的路,似乎都比前一次更难。想将这些书理出个头绪,差不多得是一份全职工作了。我敲响教授办公室的门,听到一声含糊的呼唤让我进去。我打开门,却不见教授的身影——里面全是书,但显然没有人。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教授可能被压在一大摞翻倒的精装书下面了。随后,教授从主题五花八门、摞成金字塔似的书堆后面探出头来。“我稍微整理一下。”他如是说,仿佛他真有望让这座规模不断增长的图书馆变得井然有序似的,这座图书馆就宛如宇宙,不断朝着各个可能的方向加速膨胀。

教授为他的书做了很多事。购买——决定买什么书,不买什么书。分类——把书上架,和其他书搁在一起。他可能会按某种标准对书进行分类,譬如按主题分(历史书放这个架子,传记放那个架子),按厚度(厚的放地板上,薄的放书架上),或是按他的阅读进度来分(没读过的放这边,正在读的放那边,已经读完但还未整理入柜的放在另一边)。他读书,从书中摘录笔记,参考借鉴这些书,写文章时从书中旁征博引,用这些书备课,把书借给学生,等等,他徜徉在无边的学海和无尽的欢乐中。

不过他的书也为他做了不少事。除了让他在办公室里无处下脚,它们还塑造了他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方式。这些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他也置身其中。有时,它们协助他工作得更轻松、更出色。在这样一座庞大的私人图书馆中撰写学术文章,能够确保参考资料、其他学者的著作和他正着手写的文学作品都近在咫尺。即使结论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或多或少有赖于他人的研究,而成千上万的藏书无疑能助他一臂之力。不过也有一些时候,它们一定给他添了不少麻烦——在庞杂卷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往往很难或根本无从找起。

终,学院助理觉得这种情况必须就此打住,她请了一位建筑工程师来测试大楼能否承受住这么多书的重量。拿着工程师的报告,她成功劝说教授送掉了一些书(他也送了我一本),却难以说服他缩小他那座图书馆的规模。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他对自身的理解,都悉数陈列在书架上,任谁都有目共睹。丢掉一些书就像丢掉一部分自我。拥有如此多的藏书有利有弊。但无论怎样,这些书于他而言都不只是被动的工具,它们也在他的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有时,我们认为书仅仅是阅读的工具,但书的意义不止于此。在本书中——就是你正在读的这一本——我真正感兴趣的并非书的阅读功能。相反,我想谈谈我们在其他方面是如何影响书的,以及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书具有双重意义。除了是文字的载体,它们自身也充满意义。就像我的教授所理解的那样,书的价值远远超出它们所包含的文字或图像。

书构成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早在我们还读不懂书的时候,书就已经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同了。它们陪伴我们的一生——在家、在中小学、在大学、在工作中(起码就我们中的部分人而言)。书还构建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从身边亲近的人到关系疏远的人。它们缠绕在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学、老师、朋友、爱人和子女的关系中。书构成了一个群体乃至整个国家的人对自身的想象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样貌。它们被赋予了种种意义,成为人的珍爱之物、护身符、纪念品。这些才是本书要剖析的内容。

对读书人来说,书是熟悉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反而不怎么关注它们。我们伴书入眠;我们出门度假时把书装进行李箱;我们将书陈列在书架上或储存在阁楼里;我们把书当作礼物送人;我们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我们囤积书,也丢弃书。我们对书熟视无睹。近五百年来,书随处可见——以致我们几乎对书视而不见。我们需要努力转换视角,才能对它们引起重视。

如今,正需要做出这样的努力,因为我们所熟知的书的终结已经可以想见。我们认为物品都可能有消亡之危,所以不妨将书也视作物品。21 世纪初期在今后的历史学家看来,会是一个媒介变革的时期,其重要性不亚于15 世纪下半叶铅活字印刷术在西方的传播。但书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印刷时代的落幕而消失,相反,它的意义正在发生转变。从历史角度看,我们正处于理解这种转变的绝佳时期。

然而,我们往往不能理解这一点。如果我们认为书只是一种传达文字和图像的媒介,那么自然会期望它让位于更快捷、更便宜、更高效、更有利可图的新媒介。实际上,纸质书的奇异韧性似乎至今都令人费解。不过,一旦我们理解了书作为物品的存在,理解了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诸般作用,就能更好地理解书的现状。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231+)
  • 无漏页(538+)
  • 五星好评(341+)
  • 方便(431+)
  • 体验好(645+)
  • 内涵好书(551+)
  • 经典(286+)
  • 少量广告(594+)
  • 可以购买(299+)
  • 速度快(214+)
  • 字体合适(431+)
  • 三星好评(447+)
  • 体验差(617+)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5-01-01 01:50:1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师***怀: ( 2025-01-15 23:45:3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戈***玉: ( 2025-01-10 16:37:07 )

    特别棒

  • 网友 林***艳: ( 2024-12-27 06:28:44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宫***凡: ( 2025-01-20 14:42:4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康***溪: ( 2025-01-19 15:26:15 )

    强烈推荐!!!

  • 网友 堵***格: ( 2025-01-01 05:33:21 )

    OK,还可以

  • 网友 冯***卉: ( 2025-01-20 00:01:2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谭***然: ( 2025-01-14 08:00:1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訾***雰: ( 2025-01-06 04:14:0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孔***旋: ( 2025-01-15 10:12:5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冉***兮: ( 2024-12-27 09:39:0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晏***媛: ( 2025-01-16 04:34:50 )

    够人性化!

  • 网友 饶***丽: ( 2025-01-08 08:35:59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马***偲: ( 2025-01-11 01:09:1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02 15:32:57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