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北大人传承的是知识,也是学问;是态度,也是境界。希望更多人可以从“传承”讲述活动中感受到信念与希望的力量。
内容简介:
从沙滩红楼,到“一塔湖图”,北大是学术圣地,也是精神家园。“传承”系列讲坛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特色活动之一。2018年以来,北大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分享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本书即是这些讲述文稿的合集。这些学者,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入学红楼的“老北大人”,有的是世纪之交走进燕园的“新青年”。他们既追忆前辈学人的风采和影响,也回顾问学之路的求索与收获。
书籍目录:
韩启德/序......i
筚路蓝缕,润物耕心
乐黛云/师承与梦想......3
厉以宁/我与北大......11
楼宇烈/北大人的品格......17
叶 朗/学问:生命之所在......22
洪子诚/纪念他们的步履:致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位先生......28
袁 明/合力托举我的老师们......56
韩敏中/师承......68
承前启后,守正创新
段 晴/“没有新东西,就不用写”......83
张 鸣/校魂与学缘......93
吴志攀/两位老师对我的影响......100
赵敦华/我的北大学缘......108
韩茂莉/历史地理的学术传承......117
白谦慎/老师、同学、社团:我与北大的艺术因缘......129
戴锦华/我的老师:梦想和榜样......136
葛兆光/北大,1980年代,与我们这代学人......144
朱良志/北大承传的精神......153
王跃生/文脉与底色:我所经历的北大经济学科......161
周飞舟/我的师生缘......171
孙庆伟/学统与师恩......179
漫漫修远,生生不息
程乐松/平静的自觉:传承就是一种坚守......189
昝 涛/指路明灯......195
贾 妍/窗外一塔湖图,门里两河春秋:一场始于北大的远行与回归......202
孙飞宇/行行重行行,碌碌未敢休......211
陈侃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18
陆 胤/“受业师”和“问学师”......224
王洪喆/问学之路与归家的人......230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北京大学,是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实体学术机构。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周飞舟:我的师生缘
非常感谢文研院举办“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这个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来反思过去三十多年里与北大、北大的人和事的关系。我现在五十多岁了,心境会有一些变化,好比走一条路隐隐看到了终点,突然知道自己这一生其实有很多以前想干的事情都干不了了,不像此前那样总是觉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在这种心境下回顾过去的人和事,更容易想到许多过去想不到的道理。
我想主要讲讲我和我老师的故事。
我在1986年考入北大,也就是80年代。那个时代的少年人都有文学梦,北大中文系也是当时汇聚全国多状元的地方。高考之前,我和当时的很多中学生一样,也是个有着文学梦的文艺青年。所以我也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把它填到了志愿,其他三个志愿都是随便填的。但是我高考考得不好,以至于后去了随便填的第四个志愿——社会学系。我当时也不知道北大除了中文系还有什么其他院系,更不知道社会学是什么。填写社会学志愿是我一个同学的主意,他说他在电视上看到过费孝通,经常跟随胡耀邦出国,费孝通学的是社会学,所以社会学肯定不错。现在想来,这也不能证明社会学这个专业“不错”,但当时我本来就是随便填的,所以也觉得无所谓,费孝通的名字也是那时候才听说的。
因此后来回想起来,发觉是特别偶然的因素决定了我与社会学结缘,并且一生从事社会学研究。事实上,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如果能够考上北大、清华,那么选专业就好像是一件更重要的事。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好像意味着只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又做到了所选择的事情,就走上了人生正确的道路——对此我深表怀疑。在我看来,我们只是把自己的选择看作正确的选择,又看成是极为重要的选择而已。如果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来做“事后评估”,就会发现即使是选专业、选行当这种事情,我当时的选择和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愿望既不重要也不正确。所以我如今回想起来,还庆幸当时没能如愿以偿进入中文系。这倒不是说中文系不好,而是我后来知道中文系不适合自己,相比之下社会学则太好了,我和社会学有缘分。
当时的社会学系刚刚恢复重建,从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我在1986年考入社会学系,是第四级学生,因此入学的时候还没有毕业的学长。那时学生少,老师们也都不是特别专业,大部分老师是从哲学系、中文系转过来的,他们也是边教边学。80年代,应该是北大120多年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做到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时期。作为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学生,我眼界大开。
当时社会学系刚恢复不久,专业课比较少,难度也小,因此我在本科期间没有学到太多专业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是听了许多讲座。如今的百周年纪念讲堂那时叫大饭厅,虽然只有一层,但是非常大,有1000多个座位。我记得热闹的一次讲座,挤了近2000人,把六个门中的三个都挤掉了。回想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可以说过得轰轰烈烈。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折腾了很多事,也被折腾了很多;培养了很多热情,但没受到多少真正的社会学专业训练。
我真正开始懂一点社会学,是在研究生时期,这全靠我的导师,所以我要讲讲我导师的故事。我认识我的导师,也非常偶然。社会学系的老前辈,像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等,都特别强调做社会调查;费先生更是身先士卒,行行重行行,在七八十岁高龄时跑遍了全国的村庄、田野——这是社会学系的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我们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大三到大四期间都要在老师带领下去做田野调查。那是1990年2月,我所在的小组一共六人,跟随当时社会学系的在读博士,也是我后来的硕士生导师王汉生老师去江苏昆山调研。那时候的昆山跟现在完全不同,还是一个古旧的小县城。带队的王老师虽然还是在读博士,但她是在延安插队的北京返乡知青,所以当时已经40岁出头了。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两周的调查时间里具体都聊了些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除了睡觉和调查,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王老师给我们讲她调研和插队时的事情。就我而言,那是我在本科四年期间次这么近距离、这么全方位地接触一位老师,我深深地被老师身上热情、真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卓越的学识见地所感染。这次昆山调查是我本科四年中重要的一次经历,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一定要成为王老师这样的人。
认识王老师,坚定了我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志向。我在1990年毕业之后,先在北京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三年,然后又千辛万苦地考研回到北大社会学系。说是千辛万苦,不是因为研究生多难考,而是因为当时有工作单位的人考研必须经过领导的同意。我那时工作的单位是个不讲绩效的事业单位,那时事业单位的领导一般都愿意让人离开。我回到北大社会学系读研究生,找了王老师做导师,也非常有幸遇到了一群善良热情而优秀的研究生同学,他们对我的人生影响都特别大。研究生三年才是我真正学习社会学的开始。其中重要的是,我一心一意考回来,就是为了找王老师做导师,跟她学习社会学,同时跟她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
我是王老师带的个研究生,她是我人生中个学问上的导师,我们都是彼此的“个”。王老师次带研究生,也没有太多经验,但她尽心尽力地带我,指导我读书,指导我做调查,要是我说错了话、办错了事,她就帮我兜底。她也自称是一个特别“护犊子”的老师,每次说是教训我,但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我虽然不是闻一知十的聪明学生,但我能感受到老师对我的期望和关切。正是这种期望和关切,成了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动力,成为我人生中特别坚韧的支持力量。
我回来读研是在90年代,那时北大校园里没有现在这么强劲的成功学风气,恰恰相反,很多同学把人生看得比较超脱、比较轻,甚至带着看破红尘的心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系”——暂且毋论真假,当时确实比较流行,推开一个宿舍门,经常会看到有人打坐。我当时既没有什么坚定的理想,也没有什么高远的志向,并且为生命中的很多问题而困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我有什么执着一点的意志或者志向的话,其实就是想让王老师满意,不想让她感到失望,我想让她觉得自己带出了一个好学生。
我想这就是一个我非常喜爱、崇敬的老师对我产生的影响和给我的力量。就是这种喜爱和崇敬,这样一种特别真切的感受,而不是一些精细的人生设计或缥缈的玄想,决定了我以后的道路。为了让她满意这个想法一直驱使着我,我也不能确定我后来所做的努力是否真的让她满意。这就像一个孩子一定要向父母证明自己能做得多好,而在证明的过程中,孩子长大了,父母则变老了。我后来去香港读博士,毕业后又回到北大社会学系教书,和王老师虽然表面上成了同事,但其实仍然是师徒。我们俩一起带着学生开读书会,一起带着学生做田野调查。王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她很少疾言厉色,但我仍能感受到她的关怀和期待,我能读懂这种关怀和期待,是希望我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得更好。
我不能确定她是否满意,我能确定的就是我在她眼里和心里一直没有变过,还是她的个学生。我们做师生,后来又做同事好多年,她还是不断地原谅我的冒失和不懂事,还是护犊子一样地护着我。我也一样没有变过,一直努力想要证明给她看我是好样的,我会让她自豪。我期望她看我时的眼神,她和我说话时的语气,能够由关怀和期待变成满意和喜悦。2015年,王老师查出了癌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然离去了。但我扪心自问,我的努力还是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是永远的师生,我永远要证明给她老人家看。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像个小学生,会因为某个老师讲课好或者特别喜欢自己,或者自己喜欢某个老师而努力学习,于是在这个老师教的这门课上的成绩就会很好,并表示自己就是为老师而学。我反思自己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从读硕士、读博士,到做老师,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王老师,就是为了成为王老师那样的人。我始终为这样一种向往慕念之心所驱使,即使到了知天命之年,仍然难以释怀。我想我和王老师之间有一种缘分,从我们相遇相识起,我就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投缘和亲近感,仿佛似曾相识一般,我相信她对我也是如此。这种缘分,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它就是古人所说的“莫之致而至者”,是我们生命中宝贵、温暖的东西,是每个人都会在生命历程中不期而遇、深有会心的东西,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直在谈的人与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不言而喻的感通。费先生晚年的一篇文章里谈到,社会学应该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的精神世界,来作为我们深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基础。就像他的十六字箴言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大同。”在他看来,这是在开辟社会学研究的新世界。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后进,我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衷心地对费先生的说法表示赞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赞成。
2018年的教师节,我和一个师妹一起去了趟延安,到了王老师当年插队的地方,也就是延川县张家河村。老师生前从未回去过,2015年她本打算回去看看老乡,我们也计划好行程准备陪她一起去,结果临走前她查出癌症住了院。因此,我和师妹去到“故地”,是代她完成后的心愿。我们在当地老先生的带领下,找到了王老师当年插队住的窑洞。窑洞很多年没有人住,已经塌了一半,堵住了一半的入口;窑洞前的磨盘也已经烂了,地上长满了*。我在窑洞前站了很久,回想着王老师讲的各种插队时的故事和她讲得高兴时的笑声,即使阴阳两隔,我好像又通过这种方式和她老人家有了会心的交流。
后,我要感谢北大,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老师,我的众多同学、好友,还有我的学生。这些全部都是在北大这个神奇的地方发生的缘分,发生的生命奇遇。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作“缘分天注定”。是上天赋予了你和我心心相通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要对得起,不能放弃,直到永远。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感受北大几代学人的群像,了解北大学术澎湃的源流。
前言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邓小南老师的带领下,倡导“涵育学术,激活思想”,提出全面理解人文学科的特点,把“传承”放在突出的位置。这里的传承,不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是要守住先贤开辟的阵地,更是精神品格上的,是树立典范,勉励后学。我的理解,传承就是要重视学术背后的人,对学脉流传有追溯与敬畏,对学人的品格有温情和敬意。几年来,文研院举办了“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系列活动,都是学人讲学人的故事。我现场听过葛兆光、吴志攀这样的知名学者的讲述,我自己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很有共鸣。那时候师生之间的心心相印,老先生的风骨与品格,都让人怀念。我觉得北大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说到传承,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体会,但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在北大主持创建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启动“北大理科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历程研究”项目,其目的是搜集北大理科档案文献与历史珍存,回溯北大理科从发生到发展的历史足迹,发掘北大理科学术理念和精神传统。这就是传承。当然,文研院的“传承”活动,有着人文学科独有的魅力。主讲的各位都是从各自求学从教的数十年经历出发,从追随老师问学的点滴细节讲起,刻画了一组生动的北大人的群像。人能弘道,北大学问的精髓正是在这些“大先生”身上,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葛兆光老师说,正是北大教给他什么是真正的学问——是将精细的功夫和有意义的问题结合,是将坚实的史料和宏大的视野结合,是有学术的思想,也是有思想的学术。在北大这样的学府,学术传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而传承就是自觉地意识到这个伟大的传统,并以极大的责任感终生加以践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尤其是学生。
大学里的传承,重要是靠师生的纽带。韩愈的名篇《师说》,我们都很熟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至今读来亲切有味。我的体会是,老师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在学问上的成就,老师对学生是有责任的,这是“传承”对师德要求很高的一面。从段晴老师讲季羡林先生,戴锦华老师讲乐黛云先生,都能深切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爱——既包容,又严格。现在让我们担忧的是有一种风气,有的老师忙于科研、出差、讲学,招了一大堆研究生,却舍不得在培养学生上花功夫。还有的老师把学生当作劳动力,让学生做事,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好师风师德的建设,需要多听听“传承”里的故事,多学学过去的先生们是怎样带学生的。
而在学生方面,需要认识到“传承”的前提是对老师的尊重。我们不能说凡是老师讲授的都是对的,在知识的细节上,学生超越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但老师的思考,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是历经人生际遇、时代风云淬炼的产物。吴志攀老师谈到他研究生时师从法学泰斗芮沐先生,芮先生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受过很多挫折,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事情他都明白,只是没有说破。在中国人身上,学问的评价永远不是工具性的,重要的是学做人。先生们的境界,是需要后学认真揣摩,并在余生的时间里去反复体会的。
以上是我参加文研院“传承”活动的体会。我在现场看到年轻学生被师长们的讲述打动,就感到北大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传承,人类的文明要向前,也需要传承,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我希望文研院的“传承”活动能够一如既往地办下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
韩启德
2023年3月1日
书籍介绍
从沙滩红楼,到“一塔湖图”,北大是学术圣地,也是精神家园。“传承”系列讲坛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特色活动之一。2018年以来,北大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分享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本书即是这些讲述文稿的合集。这些学者,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入学红楼的“老北大人”,有的是世纪之交走进燕园的“新青年”。他们既追忆前辈学人的风采和影响,也回顾问学之路的求索与收获。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540+)
- 五星好评(455+)
- 体验还行(552+)
- 体验满分(139+)
- 字体合适(290+)
- txt(455+)
- 经典(220+)
- 不亏(339+)
- 无盗版(234+)
- 简单(87+)
- 格式多(70+)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26 14:11:0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戈***玉: ( 2025-01-08 04:20:03 )
特别棒
- 网友 屠***好: ( 2025-01-04 06:26:37 )
还行吧。
- 网友 后***之: ( 2025-01-06 06:46:4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孔***旋: ( 2024-12-21 01:59:5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曾***玉: ( 2024-12-26 15:12:4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堵***格: ( 2025-01-19 17:19:32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 2024-12-26 12:57:0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苍***如: ( 2024-12-23 05:11:5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曾***文: ( 2024-12-31 05:40:0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冷***洁: ( 2025-01-11 09:25:3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芮***枫: ( 2024-12-29 10:45:5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谈判与推销技巧(第4版)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幼小衔接基础数学口心算·10以内加减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企业会计实践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性论(全两册)(汉译名著本)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配套规定(实用注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0中国园林古建筑精品工程项目集 《筑苑》理事会 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金牌奥赛 高中化学奥赛解题方法与练习 【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异度侠科幻探案笔记V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大发明家屁屁教授:全4册(推理小说大师尤·奈斯博写给儿童的奇趣历险故事,荣获“2010-2020年挪威畅销童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宇宙地球的360个奥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