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书舟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9:57:25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精美图片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986120344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0
  • 页数:296
  • 价格:96.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9:57:25

内容简介: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

用自然、有機的方式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

不論是運用*環保技術建造出的節能屋

還是就是取材甚至是廢料蓋出來的機能房

除了分享如何打造有機家屋、過減碳生活

更告訴您如何善待週遭土地、與環境共生

與鄰里建立社群關係,真正生活紮根於此

*收錄以傳統回收材料,由屋主親自動手打造的友善土地住宅。

*收錄木架黏土屋、土團屋、紙磚屋,綠色環保省能的自然建築。

*收錄老屋翻新綠改造!潮濕陰暗的房子大變身為採光通風的家。

「好舒服的風,起霧了/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

這是南投水里自己動手蓋房子的阿忠八歲的女兒愛真,爬上家裡屋頂漫走時,隨性自然的哼唱,天生的小詩人率真地唱出了每個人心裡 對「家」原初的想望。《有機的家:土地、大樹、房子與人的心安節奏》便是在這份對「家屋」與自然連結的想望上,尋訪了十六位屋主  及他們的家,當然,還有那些來自土地、連結人心的感動故事。


书籍目录:

序:自然人,野房子

Part I 有機材料-自然屋

01桃園.中壢→自然手感建築→家的freestyle

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

02南投.水里→自然材再利用→順著自然的韻律過日子

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

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

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

03嘉義.番路→山上的發桂家→被祝福的土地與房子

當你懂得呵護、尊重與讚美土地上的動植物時,你會得到相對回饋。發桂家的這塊土地與森林,即使是深夜,散發的仍是友善的氣息。發哥親手敲敲釘釘、機動調整,例如蓋到一半覺得衛浴長得像廚房,那就改成廚房等充滿直覺的決定,小屋宛如在故事一開始好久好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04高雄.美濃→木架黏土屋→用汗水和笑聲蓋的房子

現代水泥住宅成為主流之後,高傑恐怕是國內位發起協力蓋木架黏土屋的「屋主」吧!他重現了阿公阿嬤時代的造屋方式,呼朋引伴一起開心蓋房子,在歷經三年半之後完工。雖然初衷是想要省錢,不過後得到許多金錢也換不到的真摯情誼,以及健康涼爽的自然建築!

05屏東.里港→Love, Peace & Freedom→敲敲打打Just can't stop

其實應該稱它為「紙磚屋」,不過因為它是國內家用回收報紙做成的可住人的房子,「報紙屋」已經成為它的稱號。然而,「大茉莉農莊」精采的部分,可不只是「報紙屋」,從土地的設計、植栽到屋主對資源的珍惜與回收,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06台東.東河→土團屋→揉捏而成的手工房子

什麼樣的人,會願意不計時間代價,用一顆顆的土丸子,又搓又擠又壓地堆成厚實的土牆?什麼樣的經歷與成長環境,會讓人對大地不敢冒然、會對土地及大樹產生疼惜之心?透過這間土團屋自然建築,來聽聽簡姊的故事吧!

Part II 活用回收材-再生住宅

07宜蘭.員山→夢想的feedback→心安的節奏

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有一個基本生計;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對環境有發聲的機會;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能持續影響周遭的人事物;這樣,就很完美啦!

08宜蘭.冬山→友善土地、友善的家→生活才是主角,不是房子

為了讓孩子接受完整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綺文與吉仁從台北移民到宜蘭,並在有限的預算內,以十個友善的設計觀點蓋了一間房子,同時善用土地資源,朝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理想生活邁進!

09花蓮市→愛的移動城堡→老爸送給女兒的承諾

這間房子名叫「蘇湖」,因為它座落在湖畔的蘇家三合院旁,是愛、想像與實踐的結晶。敏敏,本故事的主角,剛滿十歲,蘇湖的發想者。而她的母親蘇湘芬以及父親許先生,則是敏敏的造夢者,至今仍持續不斷地為敏敏編織新的夢想!

10台東.太麻里→從一頂帳篷開始→玩家,玩自己的家!

走一趟輝哥與文麗姊的家,不但讓我開車技術升級,也是居住方式的震撼教育。他們的生活同時強調連結土地、手動價值、分享生活及減法農法。手動價值是輝哥對「玩」的延伸,從共棲寮乃至於眺望臥室,都已經超越單純的DIY,而是包含著享受自然、玩樂人生的目的。

11台東.卑南→有機生活→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

簡單大方的小鐵皮屋,讓夫妻倆得以在退休之後,享受悠閒的鄉居生活。透過停止使用農藥,並搭配各類果樹林木混種,讓原本只是單一生產酪梨的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現在,夫妻倆過著幾乎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浸淫在各種令人讚嘆的生態驚喜之中!

12台東.都蘭→廢木變藝術→在太平洋崖上的小屋

從台東市開車前往都蘭的路上,一定會經過飛魚.夏曼的家。透過Google地圖看都蘭一帶,飛魚的家是台十一線上靠近海岸邊的民宅,後院板凳拉出去就是太平洋,地形是臨海懸崖的岩岸,房子與海的高度落差約在二十公尺左右。住在這間房子裡,隨時得以享受海風、海景、海聲……

13南投.埔里→不只是貨櫃屋→跳脫迴圈,築Dream Box

剛看到Julia和KH的家,一開始還理不出頭緒。有貨櫃、有曲線型的鐵皮屋頂、磚牆,後兩者一看就不是貨櫃屋的材質啊!那到底什麼是主結構?哪些範圍又是貨櫃空間?Julia和KH是怎麼交錯使用?走在其中猶如試圖破解詭異的空間謎題,滿是驚喜!

Part III老屋綠改造

14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用功的屋主vs.發光的工班

簡直像是把透天改造當成益智遊戲在玩的阿立先生,以打造綠房子為宗旨,邊看展覽邊參與實作、與工班一起參與施工、還分享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給工班。長達十個月的施工期,歷經三個強颱,持續討論與分享、添加新構想……完工後,屋主與工班已經情同患難兄弟,房子的各個角落,可以看出屋主的創意設計……

15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美好時光的移築與再生

因為房子旁種的山茶花,讓Sherry回想起童年的家,決定買下這間老房子。幫忙改造設計的Peter,以少拆、少丟、多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幫老房子穿上隔熱又隔絕濕氣的外衣,室內並發揮Form follows function(形隨機能)的簡約概念,辛苦了半年,終於完成了心目中的Green Villa。

16彰化市→平價綠建築→維持老屋骨架的關鍵式改造

這間謝孟霖買下的二十九歲老透天,之前未被善待,屋裡充斥著壁癌、霉味、油垢、老鼠與髒亂。因為不想製造垃圾,新屋主希望老屋的拆除量降到,決定用現有格局與骨架為基礎、投入約三百萬元的預算,以「關鍵改造」的方法,融入通風、採光、雨水回收、隔熱、熱泵系統等五項零耗能或低耗能設計。這是他對環境資源所盡的一份心意,也為全家人長期居住創造舒適又省錢的生活。

附錄

老屋細部防水措施、連棟透天拆除過程 、火箭爐製作


作者介绍:

    林黛羚

    住的研究者 

    綽號阿羚,豐原人,從小住連棟透天到大學畢業。父親是藥劑師、母親是國小代課老師,均已退休。至今記錄國內屋主生活及住宅有《住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蓋綠色的房子》等書,受到眾多受訪屋主的耳濡目染,目標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伴隨美好音樂與小說。 

    歡迎與我分享你的自然生活。:-)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自然手感建築:家的freestyle

    FAMILY STORY

    屋主:代賢、仲仁

    取材時2010年6~8月:夫31歲、妻36歲

    租下土地:2007年初

    蓋網室屋:2007年4月底~8月底

    蓋木造土磚屋:2007年11月~2010年9月(完成90%)

    蓋屏東木架黏土屋:2010年8月~籌建中(歡迎加入協力造屋的行列)

    HOUSE DATA

    風中之星

    地點:桃園縣中壢市

    地坪:200坪

    建坪:40坪

    結構:網室、木架黏土屋

    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我從他們的房子看到了自由和熱情

    次看到代賢與仲仁家的自然屋,真的被它和諧的美感比例所震懾了。它有一種吸引力,會讓你流連忘返;它輕快、和諧且充滿年輕活力。無怪乎,人家說自然屋可以表現建造者的個性。

    拜訪幾次,陸續有別的訪客或路人經過,代賢都會跟他們小聊一下,「依照我以前的性格,沒經過告知就來打擾,一開始會覺得很不適應,因為這房子是要讓我們能安靜休息和專心工作的,並不打算對外開放。」

    代賢說,「但有些朋友來到這裡好像回到了家;有些人則對自己的家有更環保與自然的觀點。我體認到要將這樣的生活慢慢分享出來,後,我們的家門就始終維持著敞開的狀態!」

    仲仁雖然跟我一樣年紀,六十七年次,可是他已經「動手蓋」了兩、三間房子了!是我遇過自己親手蓋完房子年輕的人,真的好欽佩他和代賢!

    間房子是網室屋、第二間房子是緊鄰在旁的木架黏土屋,第三間則是近的工程、遠在屏東海邊公路旁。而這些蓋房子的動力與可能性,追本溯源,應該是來自兩人對自然生活的崇敬喜愛、以及對手作生命的極大熱情慢慢轉化而成。

    「父親是外省人,晚婚、孩子多、又無專長,大半生的工作是在賣破爛,就是那個年代大家口中說的『買鴨毛、酒罐』。爸爸手很巧,撿來的書、玩具、衣服,稍微修理縫補一下就可以讓我們用了,他也會做飯、幫我們剪頭髮、教我們修理人家丟掉的東西。」代賢說,「但我們家四女一男,我若想要繼續讀書,就得自己想辦法,高中畢業之後,選擇半工半讀,白天上班工作。」

    半工半讀大專時,代賢在一間印染旗幟的公司上班,存了一點錢、買了一台吉普車,與公司老闆論及婚嫁。「但我內心有個聲音,覺得人生好像不應該只是這樣,結婚生子?穩定的生活?我想找尋生命的真相,於是選擇離開。」

    她開著吉普車,開始四處流浪、加入劇團、參與幕前戲裡人生與幕後道具製作。因為唸的是工藝設計,還自己做了許多手工品到墾丁、台南和天母擺地攤。她當時常環島,晚上大多就睡在吉普車上。

    「我大概是在二十六、七歲時開始四處流浪,朋友大多沒車,我偶爾也充當他們的司機和伴遊。九二一地震時,我加入吉普車賑災車隊。

    有了車子讓我在短時間增加許多廣度與視野,那兩年對我來說非常豐富。」二十八歲時,代賢和姐姐們跟朋友在故鄉中壢合開了結合美術教室的小咖啡館,由代賢負責吧台,流浪的旅程才結束,也是那年在回鄉旅途中,結識另一伴仲仁。

    代賢與仲仁是在火車上相遇的,「當時他坐隔壁,我們稍微聊了一下,那時他很宅,就是看起來很老實的讀書人,對我這脫疆野馬來說並不覺得印象深刻。

    那時我二十八歲,他小我五歲,互留資料之後,他持續跟我聯繫,覺得他是個溫暖的人,然後交往六年後結婚。」算算,至今兩人也相遇十年了。「結婚之後我們租下一間公寓的一樓,仲仁就在自己家開的工程行幫忙、去工地釘板模,而我則是教小朋友美術和成人生活DIY。因為朋友要求,我們開始接一些木作案,但公寓空間太小,每次使用鋸台都要搬到馬路對面的軍用大操場,鄰居們覺得這樣搬上搬下也太辛苦了吧。」兩人一直渴望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過著小時候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親手蓋一棟夢想中的房子」。

    三年前,他們接了中壢﹁田中香花園﹂的大門創作案,與花園主人聊到他們的想法,他表示很樂意租地給他們使用。於是,代賢與仲仁便以一個月一萬多元的租金,租下面積約二百多坪的土地。他們和朋友借款,工作室的案子也開始有進展了,足敷購買材料與木工的各式機具。

    他們決定以省錢的網室結構,在快的時間內搭出一個家。仲仁向地主借了一台中古怪手,很有效率地挖出地基,然後以亞管、塑膠膜搭配黑網當房子的主體,兩側垂直面則用木屋的基本工法魚鱗板結構、內部用二手木料隔間,大概一個月的工作天就把新家與工作室搞定。

    「很多人都問我們,住在網室裡面堅固嗎?會熱嗎?」代賢說,「從完工到現在,已經三年了,歷經至少十個大小颱風還有梅雨季,但家裡的電腦和書本都沒有壞。不過,到了夏天正中午,這裡就真的很熱,尤其是今年,中午的時候感覺太陽是從網縫中灑下來的。至於下午與早上,還有其他季節,網室其實都還蠻通風的,冬天甚至會冷,需要用壁爐取暖,我想應該跟網室屋的材質有很大的關係吧。」

    說也奇怪,房子四周包圍著樹林與草叢,木玫瑰攀爬包覆整個網室屋,通常螞蟻會沿著藤蔓四處找吃的。但是廚房就位於門口旁邊,卻沒看到螞蟻與蟑螂。網室與戶外之間除了墊高外,沒有關門、也沒有裝紗網,或別的預防措施。

    代賢家有二隻貓,把蟑螂當成零食解解嘴饞是有可能的,但為何沒有螞蟻呢?「可能我們都吃蔬食,而且也不常吃甜食!不過之前是有出現過一、兩次螞蟻的路線,不過我對牠們說,請求牠們到別處覓食。這方法

    似乎有用喔,後來就較少看到了!」

    代賢也會稱讚植物,因此門口的植物與屋頂上的木玫瑰都十分旺盛,「任何一切都需要愛與尊重。」代賢說。

    網室蓋好之後,夫妻倆參加了由國內團體舉辦的身心靈結合綠建築的課程前去美國,實地參訪當地的自然建築,於是回來之後,就更有信心朝夢想前進。

    仲仁從國內外網路書店買了好幾本自然建築的DIY指南,結合自己之前的蓋屋經驗,從做中學、摸索出自然建築的樂趣。「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會蓋房子,只是現代的建築工法,依賴太多機械,讓人覺得遙不可及。自然建築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一定的答案及規範的工法。」

    光是土壤,美國的土壤跟台灣土壤的成份與濕度必然不同;還有材料,美國的白楊木與松木佔大宗,但若真要達到減碳與在地資源的活用,當然是以台灣容易取得的木料為主。

    有的時候,書上提到用來混和土壤、泥沙與麻絨的小道具,在台灣買不到,就想辦法自己做,用竹子削出類似竹筌的型態,也一樣有攪拌效果。

    自然建築的精神之一,就是不拘泥形式,依照現況與實際經驗來做機動調整,有動腦、有實驗、有分享才有樂趣。如果今天有人到美國上了自然建築的課程,之後回國就要求要與美國老師操作過程「一模一樣」,那就變成「建築專業技術」了。

    喜歡變化與實驗的夫妻倆,房子的四面牆都用不同的形式來建構。「雖然房子的座向基於取景考量,必須座西南朝東北,不過我盡量用牆面材質來確保房子冬暖夏涼。

    例如南面與西面用會吸熱的磚牆與土牆,這樣冬天時可以吸熱、隔絕寒冷,到了晚上就會慢慢釋放熱氣來。夏天的陽光角度比較高,所以我讓屋簷突出四十五至六十公分遮夏陽。」仲仁說。

    在蓋自然建築的同時,夫妻倆的空間設計與木作傢俱案也變多了,因此房子的進度緩慢,有時還會一段時間都沒法動工。不過在製作和堆砌土磚時期,他們還是不忘邀請大家來參與,甚至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實際參與。

    「不過人多不一定進度快,主要還是著重在玩泥土與體驗,做工的紮實度就要看個人了。所以後期要細收的部分,就自己做。」至今木架黏土屋已完工接近百分之八十,除了局部門窗與水電配置外,就剩下室內佈置陳設了。

    八個月前,他們遇見江萊(Waiji)這位陽光型的年輕人,邀請他加入名為「風中之星」的這棟家屋,工程進度於是加速進行。「我們真的很像螞蟻,每天忙進忙出、扛東西、捆稻草、自己攪黏土,雖然我跟仲仁還有江萊體格都不算高壯,但我們很勤奮喔!要從平地自己動手蓋房子,如果沒有熱情與決心,是沒辦法做到的,我說真的!」代賢想了一下,又說,「其實,要很感謝小時候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不然我應該很難想像房子可以靠自己蓋。因為小時的背景,讓我有能力和勇氣用雙手做現在的事。」

    雖然目前還在慢慢還款中,自然屋的室內也尚未完工,但「風中之星」這幾年已走出自己清楚的特色和明確的理念,因此各方面都更成熟、穩定。「我深深相信,只要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願意敞開心門和更多朋友分享一些好點子,整個宇宙的資源與支持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我很榮幸也能成為代賢信念實踐的其中一個小小環節--當代賢詢問可否介紹高雄提供舊料買賣的地方,因為他們在屏東海邊打算也蓋一間木架黏土屋需要舊材,於是我請代賢向本書另外一位屋主高傑詢問舊材廠。

    致電舊材廠時,他們正在拆一棟老舊倉庫,仲仁與代賢於是火速趕到現場,當怪手正準備拆後一棟時,被仲仁即時阻止。他們拆下完好無缺的三角桁架,因此海邊小屋很快就有屋頂了!

    蓋自然屋,對代賢與仲仁而言只是邁向理想目標的中途而已,他們還有一個終極的目的。「過回古老印第安式的聚落生活,期望在多年後能有一片廣大土地,邀集理念相同的親人朋友,自給自足。

    孩子在智慧長者和自然土地上學習、成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過一種順應自然、落實環保、提升靈性的簡單生活。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練習這樣的模式,姪女常常參與我們的生活,媽媽時常來玩,弟弟也一起在工作室工作。」

    這樣自給自足的社區模式,在古巴及瑞士Dornach 已行之有年,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為宗旨,在此誠心祝福代賢與仲仁能夠在台灣及早實踐!再過幾個月一定會再去看看房子有什麼新進度囉!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最綠色環保、友善環境的在地自然屋:

舊料屋、木架黏土屋、紙磚屋、網室屋、土磚屋、土團屋、木屋、老屋綠改造……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

用自然、有機的方式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

不論是運用最新環保技術建造出的節能屋

還是就地取材甚至是廢料蓋出來的機能房

除了分享如何打造有機家屋、過減碳生活

更告訴您如何善待週遭土地、與環境共生

與鄰里建立社群關係,真正生活紮根於此

◎收錄以傳統及回收材料,由屋主親自動手打造的友善土地的住宅。

◎收錄木架黏土屋、土團屋、紙磚屋,最綠色環保省能的自然建築。

◎收錄老屋翻新綠改造!潮溼陰暗的房子大變身為採光通風的家。

「好舒服的風,起霧了∕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

這是南投水里自己動手蓋房子的阿忠八歲的女兒愛真,爬上家裡屋頂漫走時,隨性自然的哼唱,天生的小詩人率真地唱出了每個人心裡對「家」最原初的想望。《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便是在這份對「家屋」與自然連結的想望上,尋訪了十六位屋主及他們親自動手打造的自然家屋。

這些「自然建築」與現代主流建築最大的差異有二,一是建築材質,一是建築系統。材質上針對在地環境來選擇設計、房子最終可回歸大地、材質可再利用;建築系統上,則是仰賴人的勞動力、更甚於機械科技,因此怪手卡車等機械,做到了適當的控制。

為什麼會從無到有選擇自己蓋出自然建築?透過屋主分享,像是來自台東的輝哥,父執輩那一代,雖都是務農,但都會蓋房子,與親戚合力把村莊裡的房子輪流蓋起來,所以他覺得自己動手蓋出「共棲寮」是很自然的事;南投水里的阿忠小時候蓋過鴿舍,長大後就蓋出兩層樓有旋轉樓梯的木屋,而且921地震後房子斜了,就把它給拉直就好了!他們把蓋房子視為成天生本領、把維修換新看成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此外,書中屋主們多是跳脫傳統價值觀的人。他們的思路不受拘束,像是台北阿立與彰化謝宅的老屋綠改造,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實驗推敲從中找出綠改造的解法,實踐自己對環境的一份心意。

有的則是所謂的自然人,他們習慣於蚊蟲的偶爾出現、走路時腳邊會有花草輕拂、想吃什麼就自己種、自己釀,需要什麼家具就自己做,他們對自然中的動植物比較敏感,透過觀察與順從自然,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書中的屋主們,大致上有一些共通點,生活簡樸、貼近自然、汗水淋漓、笑得開懷、不隨波逐流、對生命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所以,這些房子是他們「自然的家屋」,他們有的找到了青松所提到的「心安的節奏」、有的則進入了「狂喜自由」的境界,他們是真正走在時代的尖端,與我們分享居住與生活的智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盗版(133+)
  • 排版满分(566+)
  • 内容完整(563+)
  • 小说多(554+)
  • 五星好评(431+)
  • 藏书馆(120+)
  • 一星好评(223+)
  • 体验满分(548+)
  • 中评多(311+)

下载评价

  • 网友 苍***如: ( 2025-01-12 12:27:0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仰***兰: ( 2025-01-02 07:38:31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马***偲: ( 2025-01-07 18:56:0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焦***山: ( 2025-01-16 00:03:04 )

    不错。。。。。

  • 网友 戈***玉: ( 2025-01-05 18:28:57 )

    特别棒

  • 网友 印***文: ( 2025-01-11 00:06:3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20:58:3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后***之: ( 2025-01-18 06:38:0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国***舒: ( 2025-01-05 22:22:48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芮***枫: ( 2025-01-04 19:53:24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谢***灵: ( 2025-01-05 11:20:4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曹***雯: ( 2024-12-27 03:27:1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