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著名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书。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关于理学的简史似乎还没有超过他的。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极佳读本。
书籍目录:
宋明理学
序
绪论
理学之源
理学源流派别
濂溪之学
康节之学
横渠之学
明道伊川之学
晦庵之学
象山之学
浙学
宋儒术数之学
阳明之学
王门诸子
有明诸儒
总论
附订戴
作者介绍: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吕思勉是一位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序
本书计十五篇,乃民国十五年(1926)予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所手编之讲义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书。
理学行世几千年,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又质而不文,读者倦焉。虽有学案之作,人犹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领也。是书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卷帙虽少,纲领略具,读此一编,于理学之为如何学问,可以知其大概矣。故名之日《理学纲要》。
自宋迄今,以理学名家者无虑千人;然其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不过十余家耳。兹编即以是为主(其大同小异者即附其人之后,如慈湖附象山后是也),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篇,叙其名氏传授,以见斯学之源流派别而已。诸贤事迹,限于篇幅,未及详叙;如欲尚论其世,固有史传及诸家学案在也。
理学与古代哲学及佛学皆有关系,近人类能言之,然所见者似皆非真也。兹故别为一篇论之,虽似旁文,实为斯学来历,了此则理学中重要之说,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细读也。
数术非中国哲学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与社会思想关系颇深,世多目为索隐行怪,甚或斥为迷信,非也。数术家之所言,虽未必确,以为迷信,则实不然。真知数术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于数术者,悉非其实耳。兹总为一篇叙之。邵子虽以数术名,实于哲理发明为多,数术非所重也,故别为篇。
理学特色在于躬行实践,非如寻常所谓哲学者,但厌好奇之心,驰玄远之想而已。诸家之说,各有不同,非好为异也。补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时;殊途同归,辙迹原无须强合。又有前人见其浅、后人见其深者,此则思想演进,次第当然;当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见也。兹编于诸家相承相矫,及其同时分争合一之故,并详析言之,以见学术演进之迹。至于各人受用,则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矫其习之所偏,有难范以一律者,非兹编之所能言也。
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二十三日武进吕思勉识
有明诸儒
明代理学,当以阳明为中心。前乎阳明者,如白沙,则阳明之先河;与阳明并时者,如甘泉,则与阳明相出入;后乎阳明者,如蕺山,如见罗,则与阳明小异其趣者也。故阳明之学,是非然否且弗论,其为明代理学之中心,则好之者、恶之者,皆不能有异辞也。
白沙之学,主静中养出端倪。其初求之简册,累年无所得。一朝以静坐得之。然后见此心之体,广大高明,不离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其言曰:“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又曰:“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任他本来,何用脚劳手攘?”
白沙之学,吃紧工夫,全在涵养。以虚为本,以静为门户,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或訾其近禅。或谓有明之学,至白沙而后精,至阳明而后大云。或问龙溪:“白沙与阳明同异?”龙溪曰:“白沙缘世人精神撒泼,向外驰求,欲返其性情而无从入,只得假静中一段行持,窥见本来面目,以为安身立命根基,所谓权法也。若致知宗旨,不论语默动静,从人情事变,彻底练习,以归于元。譬之真金为铜铅所杂,不遇烈火烹熬,则不可得而精。师门有三种教法: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动,愈凝寂;始为彻悟。”龙溪教人,向偏于事上磨炼。此说亦不离此旨。然白沙与姚江之大小,则于此可见矣。
与阳明同时并称者,厥惟甘泉。(湛若水,字元照,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甘泉为白沙弟子。阳明尝溺于二氏,与甘泉交,乃一意圣学。阳明主致良知,而甘泉标“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两家各立门户。湛氏门人,不如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其后名湛氏之学者亦多,湛氏亦有明一大师也。
甘泉之说,有与阳明极相似者。其说天理曰:“天理二字,人人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初学与圣人同此心,同此一个天理。虽欲强无之不得。见孺子入井,见饿殍,过宗庙,到墟墓,见君子,不知不觉,萌动出来,遏他又遏不得。有时志不立,习心蔽障,忽不见了,盖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时,自然见前。”此犹阳明之言良知也。又曰:“心存得中正时,便见天理。”又曰:“心中无事,天理自见。”亦以天理为在心。又曰:“后世儒者,认行字别了。皆以施为班布者为行。殊不知行在一念之间耳。自一念之存,以至于事为之施布,皆行也。且事为施布,岂非一念为之乎?所谓存心,即行也。”此亦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也。所异者,阳明以为心即理,甘泉则虽谓理在吾心,终不免体认于外以足之耳。
甘泉之说曰:“格,至也。物,天理也,即道。格即造诣之义。格物,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恩、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此纯似程子“穷理亦多端”之说。然甘泉又不甘居于务外,乃曰:“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又曰:“尧舜允执厥中,非独以事言,乃心事合一。允执之者,吻合于心,与心为一,非执之于外也。若能于事物上察见天理,平时涵养,由中正出,却由仁义行之学。平时无存养工夫,事到面前,才寻讨道理,即是行仁义;即是义外;即是义袭而取之者也。”既曰天理为人人所固有,初学与圣人无异,又必待事物上察见,未免自相矛盾。若曰心与事应而后天理见,则心岂有不感时邪?甘泉盖恐人堕入见成良知一路,故欲加之以学、问、思、辨、行之功。(或问:“先生尝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便是良知,亦便是天理。依着自己是非之心,存养扩充将去,便是致良知;亦便是随处体认天理也。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学者言良知,岂虑其体察未到,将误认于理欲之间,遂以为真知也邪?”曰: “如此看得好。良知二字,自孟子发之,岂不欲学者言之?但学者往往徒以为言。皆说心知是非皆良知;知得是便行到底,知得非便去到底;如是是致。恐师心自用。还须学、问、思、辨、行,乃为善致”)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以为规矩准绳,而施之于事为,与体认于事物之上,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见,然后持之以为应事之具,其简直迂曲,则大有别矣。若谓离事物无从精吾心之理,则又有说。甘泉之言曰:“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所谓心,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所谓心,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之于外”)梨洲评之曰:“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为成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体认者,亦惟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毋乃体认于感?其言终有病也。”
或问聂双江:“随处体认天理何如?”曰:“此甘泉揭以教人之学,甘泉得之罗豫章。豫章曰:为学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天理,则人欲自退听。由此持守,庶几有功。”案双江之说,殊能得其来历。甘泉之说,实与豫章之说,息息相通。但豫章之说,少偏于静。甘泉不以为然。乃改“默坐澄心”为“随处体认”,欲合“静而存养,动而省察”为一耳。然欲合此二语为一,随处体认天理,实远不如致良知之简捷而深入也。(阳明与毛古庵书:“致良知之说,与体认天理之说,本亦无大相远。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譬之种植:致良知者,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体认天理者,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复之根本者也。”)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虽曰理在吾心,实仍即物求理之变相。其失易堕于支离。故其后学,咸欲以直截救之。湛门如吕巾石(名怀,字汝德,广信永丰人),则以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如洪觉山(名垣,字峻之,徽州婺源人),则谓体认天理,是不离根之体认,工夫全在几上用。如唐一庵(名枢,字惟中,归安人),则标“讨真心”三字为的,谓随处体认,或失于反身寻讨;致良知,或失于误认灵明。如许敬庵(名孚远,字孟仲,德清人。学于唐一庵),则谓学以克己为要,谓人有血气心知,便有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常在;必在根上看到方寸地不挂一尘,方是格物。皆鞭辟入里,浸浸近于王学矣。其初学于许敬庵,后倾向王学,而又能救正王学之失者,厥惟刘蕺山。
蕺山标慎独为宗旨。其说曰:“知善知恶之知,即好善恶恶之意,亦即无善无恶之体。意者,心之所存(心之主宰),非所以发也;心之体,非心之用也(流行为用),与起念之好恶不同(念有起灭,意则常存常发)。人心无思无不思,无思虑未起时。必物感相乘,思为物化,乃憧憧往来耳。阳明以诚意为主意,致良知为工夫。谓诚意无工夫,工夫皆在致知。殊不知好善恶恶,即知善知恶;非知善后好,知恶后恶,故更无知善知恶之可言。然则知即意也。好必善,恶必恶,故心善。意者,心之所存。好善恶恶之心,即好善恶恶之意,故意有善而无恶。(恶恶即恶不善,恶不善即好善)此所谓独知也。良知不虑而知,诚者不思而得,故诚即知。致也者,诚之者也。离却意根一步,即无致知可言。故诚意慎独非二事。宋儒不从慎独认取,故不得不提敬于格物之前。阳明云:有善有恶者意之动。是以念为意。善恶杂糅,何处得觅归宿?专提致良知三字,遂致以流行心体承当。今知诚意即慎独,离意根一步,即妄而不诚,则愈收敛,是愈推致;而动而省察可废。何也?存养不专属静,省察正存养之得力处也。”案蕺山之说,盖宗江右,而尤于塘南为近。
初为阳明之学,而后变焉者,又有李见罗。(名材,字孟城,丰城人。学于邹东廓)见罗提“止修”二字,以止为主意,修为工夫。谓“人生而静以上是至善。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有善便有不善。知是流动之物,都已向发边去。以此为致,远于人生而静以上之体”。故主“摄知归止”。“刻刻能止,则视听言动,各当其则,不言修而修在其中。稍有出入,不过点检提撕修之工夫,使当归于止而已。”见罗辟阳明之说曰:“释氏以知觉运动为性。吾儒本天,故于性上只道得一个善字。就于发用之际,见其善之条理。恻隐名仁,羞恶名义,辞让名礼,是非名智。未尝云有善无不善也。后儒曰:无善无恶者心之体。以其就知上看体,知固有良有不良故也。玉本无瑕,只合道个白,不可云有白无黑。水本无污,只合道个清,不可云有清无浊。无善无恶既均,作善作恶亦等。何也?总之非吾性所有也。见性一差,弊至于此。则知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之学,断须本天。程朱之论,固自有其独到之处也。”案见罗此辩,殊失阳明本意,参观前两篇自明。见罗又谓“致知二字,并列于八目之中。知本知止,特揭于八目之外。略知本而揭致知,五尺之童,知其不可。自古之欲明明德,至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详数事物,而归本于修身。本在此,止在此。知本者,知修身为本而本之。知止者,知修身为本而止之。知修身为本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也。”合“此谓知本”之本,与“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本”为一,亦未必其遂安耳。
东林之学,与阳明有异同者,为顾径阳(名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及高景逸(名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泾阳提出性字,谓“性是心之根底。舍性言心,必堕情识”。“善即心之本色,说恁著不著?明目之本色,聪耳之本色,说得个不著否?何云无善乃不著于善耶?”景逸主格物,谓“不穷其理,物是外物。穷其理,物即吾心”。“学者无穷工夫,心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有无穷工夫,敬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无一事为敬。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敬。人心如何能无适?须先穷理,识其本体。”“圣人只从矩,不从心所欲。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而已。”“阳明曰: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各得其理。是格物在致知。又曰:格,正也。格去心之不正,以归于正。是格物在正心诚意。” “吾人日用,何尝离格物。开眼便是,开口便是,动念便是。善格物者,时时知本。善知本者,时时格物。格透一分,则本地透一分,知地透一分。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知远矣。”案高、顾所辟,皆王学末流之弊。若阳明本说,则实不如是也(景逸又曰:“阳明曰:有善有恶意之动。善谓善念,无善则无念。吾以善为性,彼以善为念也。”此说亦非。参看上篇钱绪山之说自明)。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2.中国宋明理学的提纲挈领之作。
3.“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的哲学著作
4.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极佳读本。
5.民国时期重要学术成果,再现民国时期中华学术的灿烂景观,站在新的高度承继中华文明的传统,开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学术未来。
6.吕思勉是*一位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史学名家。
书籍介绍
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读本。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146+)
- 内涵好书(303+)
- pdf(618+)
- 不亏(83+)
- 实惠(482+)
- 博大精深(499+)
- 无广告(598+)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4-12-30 16:34:31 )
品相完美
- 网友 康***溪: ( 2024-12-31 17:40:08 )
强烈推荐!!!
- 网友 潘***丽: ( 2025-01-07 10:41:46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养***秋: ( 2025-01-17 20:29:23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温***欣: ( 2024-12-22 00:15:2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4-12-28 22:43:5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居***南: ( 2024-12-27 21:41:2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国***芳: ( 2025-01-01 12:54:54 )
五星好评
- 网友 车***波: ( 2024-12-30 07:57:4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权***颜: ( 2025-01-13 16:38:3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谭***然: ( 2025-01-16 02:53:41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晏***媛: ( 2025-01-15 05:06:14 )
够人性化!
- 网友 濮***彤: ( 2024-12-28 05:31:32 )
好棒啊!图书很全
喜欢"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的人也看了
零起步学五线谱(乐理基础入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奢侈的理由:每个时尚大牌都有很多传奇陈星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公版·实用Web前端开发:零基础学Dreamweaver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少年科学DIY—数学游戏秘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路由与交换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钢结构建筑施工图识读技法 乐嘉龙 等 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美国交通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ZJ-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汇编路基工程 中国铁道出版社 9787113093358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Go程序设计语言(英文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幽思难忘—缅怀我的亲和师友们【新书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鲤鱼跳龙门 快乐读书吧丛书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教材配套 曹文轩 陈先云 人民教育出版社畅销童书 故事书 6-12周岁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无线电技术导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磁共振一点通(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财报思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