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紧扣考试大纲。本书是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深度研讨后写成的,充分体现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要求。
第二,解读备考策略。本书分别从公选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应考职位等方面分析了党政公选考试,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给出党政公选的备考策略,为广大青年干部备考提供指导,使广大竞聘者能在了解党政公选考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准备,以期在党政公选考试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知识覆盖全面。本书涵盖了政治、经济、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法律、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以及时事政治等知识内容,做到了全面覆盖知识点的要求。
第四,精编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写作素材的积累很重要,离开了写作素材,写作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本书精心准备了治国为政、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和谐及生态文明方面的写作素材,并且分别从领导讲话、方针政策、名言警句及案例故事等方面给出了分析,便于竞聘者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为党政公选考试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书籍目录:
目录
章党政公选备考策略解读1
节从公选大纲看党政公选考试1
第二节从历年真题看党政公选考试7
第三节党政公选备考策略8
第二章党政公选命题热点分析10
节客观题考点速览10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0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23
考点四思想24
考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29
考点六邓小平理论31
考点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4
考点八科学发展观36
考点九中共党史36
考点十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42
考点十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48
考点十二管理50
考点十三行政管理52
考点十四公共政策58
考点十五领导60
考点十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5
考点十七微观经济67
考点十八宏观经济73
考点十九国际经济78
考点二十理论法学83
考点二十一宪法89
考点二十二行政法96
考点二十三刑法102
考点二十四民法106
考点二十五商法与经济法110
考点二十六社会法115
考点二十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16
考点二十八诉讼法117
考点二十九国际法122
考点三十科学技术126
考点三十一中国历史136
考点三十二世界历史152
考点三十三国情国力159
考点三十四公文写作与处理162
第二节主观题命题热点分析167
热点一同心共筑“中国梦”167
热点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71
热点三农村基层组织防腐廉政建设175
热点四生态文明建设182
热点五儿童权利保护187
热点六医患关系193
热点七网络反腐197
热点八文化消费200
热点九好干部的评价标准205
热点十建设海洋强国208
热点十一“户”多多再催户籍改革214
热点十二社会戾气218
第三章党政公选写作素材精编223
节治国为政223
第二节经济建设248
第三节文化发展288
第四节社会和谐303
第五节生态文明325
作者介绍:
华图教育以打造公职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教研教学为核心,主要培训项目有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招录考试、事业单位、政法干警、军转干、三支一扶、村官、选调生、招警、招教考试辅导和政府部门区域规划、政府应急管理等项目培训,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宣部《时事报告》、《半月谈》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合作机构,每年辅导各类学员数十万人次。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章党政公选备考策略解读章党政公选备考策略解读
节从公选大纲看党政公选考试
一、考试大纲概述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此后,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公开招考领导干部。1985年宁波市委组织部通过新闻媒体公布选拔条件,对市计委主任、物价局局长、林业局局长等5个领导职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开选拔这一概念,把笔试和面试引入到干部选拔工作中。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广泛开展,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工作中试题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考试成本过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通用题库,制定用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内容、方式、程序的规定。为保证考试质量,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进领导干部选拔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中共中央组织部从1998年底开始启动全国通用题库建设,并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中组发〔1999〕3号),2000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了《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2004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各地各部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制定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
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内容和方法技术作出新的规定。二是从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实践的新发展看,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取得了新进展,考试工作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探索了新的方法、发展了新的技术,这些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需要在《考试大纲》中及时加以体现。三是从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看,也有了许多新的内容,需要及时体现在《考试大纲》之中。把这些新的理论、新的经验、新的成果和新的要求反映和体现到《考试大纲》中来,增强《考试大纲》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又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2004年版的《考试大纲》。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共分五章十八条。正文包括总则、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面试、附则五部分内容,附件为公共科目笔试内容。该《考试大纲》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中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充分吸收了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了“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从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实际需要和职位特点出发设计考试,突出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检测和评价。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强调了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考试大纲》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具有以下作用:
,有利于树立干部选拔任用的正确导向,促进选人用人观念的转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打破了干部任用工作的神秘化,破除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的选人用人观念。实践证明,经过公开选拔上来的干部,大部分都是条件优秀、实绩突出的,选拔和重用这些干部,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凭德才、凭能力、凭实绩、凭公论用人的导向,激发干部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把干部引导到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求真务实和干事创业上来。
第二,有利于形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机制。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变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模式,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在全社会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体现了民主原则;确立了统一公开的选拔标准、条件和方式方法,使干部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平等竞争,体现了公开原则;使干部的任用不仅要靠组织的发现、培养,更要靠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干事创业和“赛场”展示,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了竞争原则;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靠客观的机制实现好中选优,使选拔范围更广、考核要素更全、评价标准更高,体现了择优原则。总之,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实现了批量化的选拔、专业化的测评、规模化的储备,创立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机制。
第三,有利于对干部进行更加全面的德才比较,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水平。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选人用人的有益经验,既面向社会充分扩大选人用人的范围,又根据职位特点客观确定人选的条件;既采取考试测评等手段比较人选的能力素质,又采取组织考察等方法评价人选的德才和实绩。通过对干部能力素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使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方法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系统,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科学性。
第四,有利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首要的是公开,把干部选拔各个环节都公之于众,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工作中来,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使那些想搞不正之风、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的人无机可乘,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了干部“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保证了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有力地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第五,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批素质优良、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干部进入了组织视野,经过组织培养和实践锻炼,成长进步较快,很多人已被列为各级后备干部。
二、测评要素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第二章第八条对公共科目笔试的测评要素作了详细规定。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1)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3)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5)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具体笔试内容修订状况,可详见于《考试大纲》附则,其中对笔试的具体内容作出了极其详细的概述。根据职位要求的不同,一些职位还会相应地增加专业科目考试。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第三章第十一条对专业科目笔试的测评要素作了详细规定。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1)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3)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三、新大纲解读
《考试大纲》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试行考试大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解决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基本问题,重点调整考试内容,补充测评要素,完善考试测评方法。
1.考什么
《考试大纲》进一步突出了对领导能力素质的测试,主要体现在规范了笔试和面试的功能,新增了笔试测评要素,完善了面试测评要素。
公共科目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科目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则是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考试大纲》规定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5项,即理论素养、公共知识素养、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4项,即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管理能力和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同时,将面试测评要素修改调整为10项,即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激励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和个性特征。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是这次修订的一个重点。修订后《考试大纲》的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仍保留了试行考试大纲中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等部分的结构框架,着重对各部分学科内容作了修改和完善,补充了较多的新内容,删除了过时、过专、过细的知识点。公共科目笔试内容由原19个科目增加到21个。
总体上看,修改后的《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测评要素更加全面,从而使考试能起到有效检测应试者知识和能力素质的作用。
2.怎么考
首先,试行考试大纲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试卷的结构,而现行《考试大纲》对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笔试的试题内容比例、试题难易比例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即: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其次,《考试大纲》完善了面试环节的测评。面试环节中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考试大纲》对各种测评方法作了更具体、更规范的说明,删除了面试测评实践中极少使用的工作取样法。同时,对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说明。
第二节从历年真题看党政公选考试
党政公选招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招考对象一般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纵观历年党政公选考试发现,党政公选考试并没有统一的考试时间,具体时间由各省各招考部门规定。通常有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录用等环节。公选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考试,重点测查应试者从事机关管理工作应具备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政策理论水平、调查研究能力、应变处置能力、决策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1)测试方式为闭卷。
(2)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3)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4)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5)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6)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1)测试方式为闭卷。
(2)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3)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4)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5)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另外,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纵观近年来的笔试真题,无论是公共科目笔试还是专业科目笔试,主观题所占的比重和分值越来越大,越来越着重于测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考生在备考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党政公选备考策略
1.关注公告,学习考纲
广大考生一定要了解近的招考公告,明确报考资格,选定报考岗位。考生要注意,公选的主要考查方向是“岗位匹配度”,所以,考生在选择报考岗位前,一定要进行调研,了解岗位职责,注意自身与所报岗位的匹配度。
此外,中央组织部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公选考试的命题依据,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学习考试大纲,按照考纲要求把握内容,明确备考方向。
2.制订计划,积极备考
在备考时间相对较短的情况下,这就要求考生处理好工作与备考的矛盾,在工作之余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备考计划,可以购买相关教材或者适当参加一些专项的培训指导,提高备考效率,增加录取概率。
3.整合资源,模拟演练
根据考纲要求,主要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考生在备考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以往工作经验或者多与领导和同事交流。同时,多做题,多进行情景压力下的实战训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4.调整心态,坚定信念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成就和动力。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而言,通过公开选拔成为后备干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干部选拔考试制度的逐步成熟,“分”与“能”的结合显得愈加紧密。只要我们在备考中带着坚定的信念,善于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在公选考试中脱颖而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章党政公选命题热点分析第二章党政公选命题热点分析
节客观题考点速览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运用】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理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性【掌握、运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运动,静中有动;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五、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掌握、运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掌握、运用】
1.物质决定意识。(1)先有物质,后有意识。(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掌握、运用】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
世界是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八、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理解】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九、对立统一规律【掌握、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十、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十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运用】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十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掌握】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的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十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掌握】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活动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认识活动是以主体观念地改变、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
十四、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掌握、运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
十五、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掌握、运用】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次飞跃。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十六、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掌握】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十七、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掌握、运用】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真理。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十八、真理与价值【掌握】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性。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十九、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掌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十、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运用】
地理环境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十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掌握】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二十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掌握】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十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掌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十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运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二十五、社会基本矛盾【掌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十六、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掌握】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二十七、阶级的起源和实质【掌握】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二十八、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掌握】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二十九、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掌握】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大类。
三十、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掌握】
三十一、社会意识【掌握、运用】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以及表现在人们的社会感情、情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的表现。
三十二、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掌握、运用】
社会意识形式是指社会意识表现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定型化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等。
三十三、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掌握】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十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掌握】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突出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三十五、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掌握】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三十六、社会进步及其标准【掌握】
社会进步是揭示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范畴。
社会进步的标准有:整体协调性;互动均衡性;持续稳定性;全面和谐性;内生自主性。
三十七、人的本质【掌握】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两个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十八、人的价值【掌握】
人的价值具体地表现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三十九、人的全面发展【理解】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理解】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货币【理解】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之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三、价值规律【理解】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解】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根本区别的。
一是流通公式不同。
二是流通中货币的职能不同。
三是流通目的不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二是劳动者失去一切可以独立从事经营的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五、剩余价值及其生产过程【理解】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可以确定可变资本的增值率,进而可以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解】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七、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理解】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而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八、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理解】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单个资本的增大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三是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九、资本的循环【理解】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顺序经历三个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生产阶段;资本家把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的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具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
十、资本的周转【理解】
资本的循环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过程。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是资本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有二:一是影响年剩余价值量;二是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十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解】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1)基本实现条件是,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2)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一个实现条件是,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3)从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另一个实现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揭示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三个条件。
十二、利润和平均利润【理解】
当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竞争结果。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更加被掩盖了。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同一部门内部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社会所占有的利润量减少,因为利润量取决于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多少,只要投入的可变资本数量即劳动力的数量增加了,利润量也会增加。所以,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也称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
十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解】
商业资本是由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形成的,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它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
十四、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解】
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具有不同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的特征。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是货币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十五、资本主义地租【理解】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以租金形式转让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质量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十六、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理解】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则是阐明由于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不同,人们对剩余价值占有的结果不同。
十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解】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
十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解】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理解】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有:一是不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二是不了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认识不到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是无产阶级自己,而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统治者和开明的有产阶级的支持上面;三是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解】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两大基石。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理解】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原理。“两个必然”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理解】
五、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解】
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它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
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来自资本主义主要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六、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理解】
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至少要经历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三个阶段。
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理解】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二是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三是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是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是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八、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解】
九、关于国家、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理解】
十、关于民族殖民地和民族解放的理论【理解】
十一、新经济政策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理解】
十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理解】
资本主义作为比封建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十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理解】
十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联系【理解】
十五、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理解】
考点四思想
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解】
次大革命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在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路线。这些著作可以看作是思想形成的萌芽。
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思想的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了《实践论》、《战争和战略问题》、《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著作,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军事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以及独具特色的建党思想,构成了思想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理解】
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解】
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四、思想活的灵魂【掌握、运用】
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本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根本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理解】
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清国情,根本的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理解】
革命领导权在谁手中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前途是共产主义。
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解】
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统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八、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理解】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九、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理解】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十、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理解】
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十一、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解】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十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掌握、运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十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理解】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十四、统一战线【掌握、运用】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2)统一战线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3)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1)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2)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3)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十五、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理解】
中国革命的显著特点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军队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能够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
十六、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掌握、运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有:一是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要求党必须学习新的本领,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正确对待权力问题,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十七、思想政治工作【掌握、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的事,必须靠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来做。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由党的中心工作与当前的具体任务决定的。
十八、政策和策略【掌握、运用】
十九、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解】
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和实施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长期方针,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反对霸权主义。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也不同于其他资格考试,其根本目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此,华图教育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适时地推出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一书。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93+)
- 已买(507+)
- 图书多(633+)
- 少量广告(449+)
- 无多页(271+)
- 无颠倒(322+)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4-12-30 21:34:2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詹***萍: ( 2025-01-15 01:05:1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寇***音: ( 2024-12-25 02:55:2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冯***卉: ( 2024-12-29 21:27:5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13 12:26:0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芮***枫: ( 2025-01-07 13:30:0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康***溪: ( 2024-12-29 20:54:14 )
强烈推荐!!!
- 网友 冯***丽: ( 2024-12-22 23:06:26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居***南: ( 2025-01-07 09:10:2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养***秋: ( 2025-01-02 00:35:2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谢***灵: ( 2025-01-03 21:14:5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步***青: ( 2024-12-26 00:14:52 )
。。。。。好
- 网友 隗***杉: ( 2025-01-11 13:09:4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蓬***之: ( 2025-01-16 21:50:55 )
好棒good
喜欢"华图2014最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高分"的人也看了
【交通银行】中公教育2020中国交通银行招聘考试用书2本教材全攻略历年真题库模拟试卷 交行校园招聘考试北京四川辽宁广东金融人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论语讲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公版·2013辽宁公务员考试-考点全预测试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2003年十二位高考状元学习方法系列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系统成本工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如果这是宋史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阻燃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与加工 张玉龙 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迷宫书全4册智力大迷宫游戏书 儿童4-5-6-7岁走迷宫书专注力思维训练书籍大冒险左右脑开发益智书大脑图形 大猜想 到图书绘本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旅游服务英语 许酉萍,张科 主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生趣味答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乐高探索世界 车辆动起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16)53天天练 小学语文 一年级上册 RJ(人教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李渊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心不难,事就不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儿童武术入门——十二生肖拳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