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的具身:从弗洛伊德和赖希到关系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从弗洛伊德和赖希到关系性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在分析过程中,与患者互动的同时,治疗师持续标记、感受和感觉自己身体内正在发生什么和有怎样的变化,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觉察的范围。治疗行为从根本上取决于分析师以语言和非语言回应患者的情绪、行为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和自由。这有赖于治疗师有能力觉察到无意识的身体性关系体验。作者介绍了一种人性化的具身体验方法,作为一种扩展了的临床关注,该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具身体验和具身表现的历史、理论、培训、和操作。从斯宾诺莎对具身化思想的看法起始,部分:具身化精神分析历史,表现了佛洛依德和赖希工作领域的历史概览。第二部分:概念化工作框架和临床指导方针,说明咨询师该如何基于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反身性的具身化概念,来引导临床互动。第三部分:具身化培训与督导,表明受表演艺术所启发,于感受交流之中的创新培训方法。本书的后,作者考虑了21世纪的咨询室内的具身化分析。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推荐序
前言
致谢
章 具身心灵
具身心灵的精神分析概念
斯宾诺莎对笛卡儿主义的取代
具身心灵的当代概念
第二章 具身分析的历史:弗洛伊德和赖希
弗洛伊德早期作品中的具身
赖希与对情绪表达的解读
赖希所发展的性格分析的基本要素
赖希与IPA的分歧
赖希之后世界范围内的性格分析
第三章 性格分析与赖希式身体工作
第四章 挪威的性格分析传统
Harald Schjelderup
Tage Philipson与具身认
Nic Waal
Ola Raknes
Trygve Braaty: 精神分析和物理治疗
挪威精神分析学会
挪威性格分析研究所
第五章 临床互动导览:记忆和概述
记忆: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个立场
第六章 具身主体性——弗洛伊德的“我”(Ich)与具身自体
我(Ich)、自我(ego),以及1923年以前的自身(self)
重新检视《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和Damasio对在自身(self)形成中的身体和客体的论述
弗洛伊德和在自我形成中的认同
第七章 具身主体间性: 内心的“你”
共情,模仿和认同
临床展示——Astrid的案例
第八章 具身反思性:内在的“我们”
根植于身体的思想和语言
以我们为中心的反思性
第九章 关于双体心理学的临床观点
二元动力学系统视角
动态系统理论与性格
三种基本性格和关系取向
三种性格和关系倾向的临床说明
陪伴、动物和孤独
第十章 与潜意识具身表达工作的训练
我们拥有节奏
通过模仿了解
性格分析研究所的培训项目
非语言案例展示
治疗互动的排演
第十一章 具身督导——将潜意识关系体验意识化
督导示例
对督导的探讨和总结
关于具身训练与督导的一些结论性思考
结束语及未来的方向
第十二章 21世纪的咨询室中的具身分析师
治疗行为和咨询室
治疗行为: 从干预到反应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乔恩·斯莱特沃德(Jon Sletvold):挪威心理学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前主席,国际知名精神分析主体间取向、自体心理学取向学者;挪威性格分析研究院的创始董事、培训师、督导分析师;多次在京、沪等地举办具身化、创伤疗愈等讲座和工作坊。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我的基本信念是,体验本质上是具身体验。我认为心灵,或者更确切地说,心智过程,是一个对于我们与环境(带着对其他人特别的兴趣)持续互动时我们的身体内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情,持续地进行标记、感受和感觉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我将其描述为直觉性的和大体上非反思性的)。这种感受和感觉的内在过程被标记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感觉或感受。我的观念挑战了笛卡儿(Cartesian)将身体和心灵分割成独立的领域或实体的思想。在精神分析的作品中,将心灵/身体概念化成心灵和身体的说法仍然很普遍,即使很可能不是有意为之。因此,我将在本章中阐述我们认为的斯宾诺莎(Spinozan)对笛卡儿的概念的取代。
Stolorow(2011)和他的同事们从后笛卡儿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孤立心灵的观点进行了重要的批判:“分析师——一个孤立的心灵,被要求对另一个孤立的心灵——病人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诠释 ”(p.20)。他们发展了现象学的语境主义,使心灵与其背景尤其是外部世界重新联结。从我的斯宾诺莎式视角来看,我同样强烈地强调有必要超越这种心灵与世界以及与身体的分离。本章的重点实际上更多地放在心灵中的身体而不是心灵中的世界。情境化心灵(contextualized mind)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至少在关系性领域是如此。而具身心灵的概念可能尚未被广泛接受。
具身心灵的精神分析概念Bruce Reis近发表了以下评论:
一场革命正在进行。哲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通过共享各自的知识基础,协同创造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全新概念,重新定义人的意义。(2009)
Reis谈到“广泛的理论综合……为精神分析带来新的思维方式。”与Reis所描述的运动相一致,我将着眼于寻求将那些与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相关的领域,如哲学、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框架运用于临床实践。我运用这些思想来展示一种新出现的概念意象或隐喻,以帮助我在精神分析中整合具身体验。我从Marion Milner于1960年发表的一项临床观察开始:
存在(being)的内在基础,作为一个人所有意识思想的真实的心理—身体背景,可以通过对内在的“广角”式的关注而直接体验到。这种注意有意地将自己沉入全然的内在身体意识中,而不是寻求任何正确的诠释,事实上根本不去寻找任何想法,尽管诠释可能会从这种状态自发地产生。(引自Wallin,2007)
Milner对具身体验的(反移情)关注的倡导,发生在精神分析文化的理论框架不能欣赏其价值的年代,并且她也没有准备好去深入了解她所提出的这个观点的含义。我将提出一个21世纪精神分析的概念框架,使Milner报告的这种体验成为可能。我们先从弗洛伊德在1898年所写的文字开始: 我……认为心理学完全不应该脱离身体基础而悬在半空。但除了这个信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我都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因此只能表现得好像只考虑心理因素。(Masson,1985)
即使弗洛伊德不得不暂时放弃实现他为精神分析而建立身体基础的野心,他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它。请注意他后来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所写的内容:“自我首先是身体自我”。然而,弗洛伊德这个表述的确切含义,至今仍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的精神分析中,关于自我和自体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将具身体验纳入其中。有趣的是,自我心理学的自我(ego),自体心理学的自体(self),以及当代关系性思想的自体状态(selfstates),这三个概念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身体基础而悬在半空”,而这恰恰与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呈现的意图和观点是相反的。
在这一章中,我将着眼于一些理论发展,这些发展以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们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所不知道的方式,为“身体中的心灵”(mind in the body)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过去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已经制定了新的模型解释自体感觉和对他人的感觉(a sense of self and other)如何从具身体验中产生。新的理解方式让弗洛伊德这个神经科学家只能部分思考的东西,如今却越来越站得住脚了。
媒体评论
本书对我们理解分析过程中的非语言和情感因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杰里米·D. 萨夫兰博士(Jeremy D. Safran, Ph.D),国际关系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协会前任主席,桑德·费伦齐中心联合创始人
乔恩编织了一幅生动的、直接的、学术性的画面,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我们的具身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生活在我们的历史和心理之中。这本书将有助于每位分析师的实践工作。
——斯蒂芬·塞利格曼(Stephen Selig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精神分析对话》联合主编,旧金山精神分析中心训练和督导分析师
前言
在《精神分析中的具身: 从弗洛伊德和赖希到关系性》这本书中,我阐述了关系性传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转变时刻的关键特质。这个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基于分析中的关注范围的拓展(expanding the scope of analytic attention)——除了病人对分析师讲述的内容,关注范围还包括沟通形式和沟通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病人讲述时的音调和节奏,目光和身体姿势,面部和身体的肌肉活动,以及分析师自己的身体感受。
这个转变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发生,我们可以在许多当代分析师和治疗师的理论和临床著作中看到这个转变在各种理论观点中的体现。我认为这个转变是对之前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拓展,而不是替代。传统上,我们使用那些揭示出梦的潜意识意义的象征化和语言化的意象、口误和联想,来理解移情和反移情体验。病人说的话和分析师的联想一直是心理治疗过程的材料。
然而,这种视角的拓展将分析师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多方面,而不仅只是言语和象征性这些潜意识意义的传统来源(Stern et al,1998)。它将潜意识意义的来源回归到身体。这一点初由弗洛伊德提出,但后来威廉·赖希对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将这种对分析互动中的身体维度的拓展性关注称作“对具身体验和表达(embodied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的关注”。这里所说的体验和表达不一定是语言化的,但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影响(affective impact)。在病人和治疗师的生命中及治疗过程中,这些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常常与长期的概念表征相抵触。它们更多的是关于分析性互动的如何(how)而不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信号常常“藏在明处”(Stern,2010)。
不幸的是,弗洛伊德在这个问题上的早期想法以及赖希后来对具身体验的贡献,在精神分析和更广泛的心理治疗界被普遍忽视。受到20世纪后几十年兴起的婴儿观察研究的影响,也随着心理治疗中交互性这一维度在理论和临床观点上的平行发展(以各种主体间性模型为代表),人们对于具身体验对精神分析,事实上是对更广泛的心理治疗带来的影响,兴趣日益浓厚。在这本书中,我将具身分析的历史汇集在了一起,其中有的部分尚未为人所知,包括弗洛伊德的相关工作,赖希和一些被他启发的工作,以及受到婴儿研究影响的当代关系性分析。通过整合“旧”的具身和“新”的关系性传统,我希望构建一个将关注点转向形式和过程而非内容和结构的临床视角。换句话说,从“什么”和“为什么”转向“如何”。这种视角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注重转变、节奏、时机和情感互动中的细微时刻,这个焦点近被D. N. Stern(2010)定义为“活力的动态形式”(dynamic forms of vitality)。
虽然这种方法在各种会议、书籍和期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仍有许多分析师和治疗师在叙述临床过程(我假设是进行治疗)时,对于病人和分析师的具身标记(registration)和沟通关注甚少。虽然这些信息可能很微妙,并且往往难以理解,但我发现受训和实践中的分析师和治疗师可以发展出一种对具身体验/表达的敏感性,并在各种治疗方式中使用这些观察,就像当初学习注意言语表达的潜在意义一样。
为了避免读者对本书的内容产生任何混淆,我还需要说明它不是关于什么的。它不是主要关于身体的,也不是关于将身体作为对象。这不意味着我不认为身体(作为对象)有趣和重要。许多作者都写过有关身体的不同方面(生物学和文化)的书,这当然重要。但本书并不是其中的一种,也不是主要关于身体和心灵的关系,虽然它确实对这个古老而重要的哲学和神学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是关于心灵(mind)的,特别是心灵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具身的心灵(the embodied mind),是关于心灵是如何通过感受和感觉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体活动而被塑造的。
书名《精神分析中的具身: 从弗洛伊德和赖希到关系性》并非随意而定。本书更关注分析师或治疗师,而不是病人或病人群体(尤其是诊断意义上的各类病人群体)。关于不同病人群体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不错的书,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书关注身体。本书并不打算取代这些书,而是作为一个补充。至于为什么本书聚焦于分析师或治疗师,我有两个理由: 一、 我长期从事治疗师和分析师的培训和专业培养;二、 心理治疗研究的结果表明,决定治疗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是治疗师(Rnnestad & Skovholt,2013;Norcross,2011;Wampold & Brown,2005)。
然而,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书。我希望它能够简单明了地呈现我对于使用具身体验或表达的观点,并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虽然它不是一本指南,但它确实也提供了可用于临床过程的一种视角和一系列策略。如果让我来总结一下我关于指导临床互动的策略的话,那便是持续地关注具身体验或表达。
我认为心灵(心灵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于当我们不断地与环境(带着对其他人特别的兴趣)互动时我们的身体内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情,持续地进行标记、感受和感觉的过程(我将其描述为直觉性和大体上非反思性的方式)。这种感受和感觉的持续的内部过程相当于在内心标记为一种感觉或者“对于发生了什么的感受”(Damasio,2000)。关注这个在我们内在发生的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关注具身体验”。关注其他人身上可以观察到的相同过程,我称之为“关注具身表达”。我有时会为了简化而简略地使用“具身体验”或“具身表达”,通常同时包含了体验和表达。
正如Balint所阐述的那样,精神分析的情境“本质上是一个双人情境”(1952/1985)。因此将自己和另一个人,即分析师或治疗师和病人,同时作为观察对象至关重要。那些主要从我们自身身体反应中呈现出来的感受和感觉,在我的术语中构成了具身的自体体验(embodied selfexperience)。我也将通过术语具身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来指代这些感觉。在第六章中,我详细阐述我关于具身主体性或自体的概念,并证明弗洛伊德(1923)所说的“自我首先是身体性自我”,是一针见血的。
然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包括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我们不仅标记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反应,还标记了其他人的情绪表达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我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模拟和模仿对方体验的能力所塑造的。因此,将“模仿”这一概念拓展到包括具身的认同,对于不再将主体间性理解为是基于心理理论的认知概念的东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将这个主体间性的概念称为具身主体间性(embodied intersubjectivity)。
我将主体间性描述为体验(感受、感知)他人的某些心灵过程的能力。这与该术语在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中的使用方式一致,因为这是由婴儿研究提供的信息。然而,Stolorow(2011)和他的团队的使用方式不同:“对于我们来说,”他写道,“主体间(intersubjective)既不表示一种体验模式,也不表示一种体验分享,而是任何体验的语境前提”。在我看来,这两种定义都不是更好的或更准确的表达。然而,我发现通过认同和模仿来体验对方情绪状态的能力,以及因此产生的相互认知(mutual recognition)的能力,对于理解主体间性是有用的(Benjamin,1990)。我认为这是分析性互动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对于病人和分析师或治疗师来说都是如此,我将在本书中对此进行阐述。因此,在我看来,两个(具身)主体(subjectivities)的会面,比如分析师和病人,可以以一种规律或高度(具身)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来描述,可以理解为一种规则或高度共享的体验和相互认知。
能够体验到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体状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能力,构成了能够标记在关系中出现的重要情感体验的基础。这些标记是在没有反思性思维或传统形式的象征性表征的情况下进行的。我认为,这些非语言化的标记对我们在分析性互动中找到方向至关重要。
然而,具身的认同和模仿对于反思性思维也是关键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保持对自我和他人心灵的关注,从而脱离了与环境的单轨关系(disengage from a onetrack)(Hobson,1998)。这种体验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能力成为反身功能或心智化能力的先决条件。这种反身性的观点是从具身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我称它为具身反身性(embodied reflexivity)。我也将这种能力称为辩证客观性(dialectical objectivity;Aron,1996)。
总而言之,具身体验的这些独立但又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方面——具身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反身性,解释了为什么我认为对具身体验的关注,对于丰富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拥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我将自体意识视为我们情绪性身体状态的内在感受,但我使用性格(character)这个概念来表示从外部观察到的同一个情绪性身体状态。角色扮演和戏剧中使用性格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点。舞台上的角色被观众观察并与观众交流,同时还与其他角色互动。性格的这种方式揭示出当一个人被他人观察和体验时,表现出来的自体调节和互动调节的特征方式。以这种方式使用术语性格和自体也与我对情绪和感受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有关。情绪可以从外部被观察到,而感受则是我们身体的内部感受状态。当我将情感(affect)视作一种同时指代情绪和感受的更方便的概念时,我也将人格(personality)视为一种同时指代性格和自体的更方便的概念——即个性的整体,包括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对应于感受或情绪与自体或性格之间的区别,主体间性指的是人际间或从内部感受到的关系层面,而互动是指从外部观察到的这个相同层面的内容。
性格分析、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在本书中,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和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或多或少地被交替使用,更短一点的词比如分析或分析师(analysis/analyst)和治疗或治疗师(therapy/therapist)也是如此。许多当代作者会这样做,其中包括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Boston Change Process Study Group,2010)。稍后我将解释我对这些术语的理解,但在此之前,我想谈谈不太为人所知的术语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本书是基于特殊的性格分析传统(我将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具体描述),并提出了我所说的性格分析的观点。与之相关的重要的理论家是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1949/1972)。他是20世纪20年代与弗洛伊德密切合作的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精神分析师之一。虽然性格分析代表了一个新的出发点,但每个人,尤其是弗洛伊德本人,都认为这是精神分析与生俱来的。直到赖希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决裂,性格分析才开始与精神分析有了距离,但联系仍然存在。赖希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首先将神经症视为性格神经症(character neurosis),而弗洛伊德则主要研究症状性神经症(symptom neurosis)。在《性格分析》(1949/1972)一书中,赖希建议好在神经症性格的背景下去理解症状,分析师们对这个部分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可能正是赖希工作的这一方面启发了他将这种新方法命名为性格分析。性格分析的诊断层面将永远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所有精神分析学派来说都是如此。诊断性性格分析成为所有精神分析诊断思想的基础;然而今天,许多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可能不知道它其实基于或起源于赖希的工作。Wallerstein在《心理动力学诊断手册》中写道:
精神分析临床和治疗的关注点的重大转变,从症状性神经症这种弗洛伊德时代的典型疾病,到现在关注的各种性格、性格问题和性格神经症,是从威廉·赖希的里程碑式著作《性格分析》(1933)开始以现代形式出现的。(Wallerstein,2006)
性格分析的诊断视角将精神分析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与精神病学和行为/认知的观点区分开来,后者仍将症状作为心理健康诊断的基础(McWilliams,2011;PDM Task Force,2006)。
然而,本书主要是关于治疗性性格分析。性格分析的诊断层面是隐含而非直接的主题。如前所述,治疗性性格分析主要侧重于形式而非内容,是如何而非是什么,因此它尤其关注身体的情绪表达。在精神分析内部分裂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之后,性格分析在治疗方面一直保持着活力。那些不再认为自己是精神分析师的心理治疗师们是继续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我试图用具身分析(embodied analysis)这个概念表达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的具身视角,无论它是否根植于性格分析的历史概念。
这让我想到了我对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这两个词的使用。分析性或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区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Aron & Starr,2013)。我对此感到很遗憾。我同意Aron和Starr的观点,这种区分对包括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整个领域都是有害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不同的概念,从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有存在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领域的不同观点,也存在于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领域。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疗法从未在单独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化。这是一种建构,而非一个发现,而解构的时机已经成熟。
虽然如此,我仍然觉得使用两个单独的术语——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是有必要的。首先,一些心理疗法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特别是行为和认知疗法。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将长程的、高频的治疗视作分析,而将短程治疗作为治疗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遍。与之相类似的是,将1~2年的短期训练称为心理治疗训练,将4~7年的长程训练作为分析训练的做法,也已经成为惯例(Stern,2009)。对我来说重要的一点是,长程的分析性训练——尤其是我自己参与的性格分析训练,往往侧重于对候选人作为一个人的培养以及他们的个人/训练分析;而短程的心理治疗训练往往更侧重于治疗技术。本书提出的观点更多强调了治疗师或分析师的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方法和技术。
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使用的精神分析这个概念比心理治疗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和性格分析属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的范畴。对于发展心理学和具身心灵的理论来说,尤其如此。心理治疗这个词主要关注治疗技术、过程和结果。精神分析的书籍和期刊涵盖了人类状况的各个方面;而心理治疗的书籍、期刊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上。
尽管如此,改变过程似乎并不因治疗是被视为治疗还是分析,或者是否属于哪一个流派而有所差异。我并不是说治疗方法不会因为治疗师的理论和技术而有所不同。我说的是,改变的过程可能是一样的。有些心理治疗关系有疗效,有些则无效(Norcross,2011)。我认为,改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病人和治疗师之间非言语的身体情感互动的影响,无论是否有意识地关注这种互动。本书也仅仅是希望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关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我看来,不管是精神分析内部还是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历史分歧,一直并且仍然非常有害。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有助于修复这些分歧的众多当代文本之一。
本书的结构如下。章解释具身心灵的概念。接下来在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的具身进行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描述和讨论指导临床注意的当代概念性框架,并且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说明。在第三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中,我提出了一个训练策略,旨在帮助治疗师提高对具身体验和表达的敏感性。后,在结束语的第十二章里总结了前述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重申一下,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出一个具身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新学派或新方法。所有这些关于历史、理论、实践和训练的章节,都旨在扩展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对具身体验和表达的临床关注。
书籍介绍
在分析过程中,与患者互动的同时,治疗师持续标记、感受和感觉自己身体内正在发生什么和有怎样的变化,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觉察的范围。治疗行为从根本上取决于分析师以语言和非语言回应患者的情绪、行为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和自由。这有赖于治疗师有能力觉察到无意识的身体性关系体验。作者介绍了一种人性化的具身体验方法,作为一种扩展了的临床关注,该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具身体验和具身表现的历史、理论、培训、和操作。从斯宾诺莎对具身化思想的看法起始,第一部分:具身化精神分析历史,表现了佛洛依德和赖希工作领域的历史概览。第二部分:概念化工作框架和临床指导方针,说明咨询师该如何基于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反身性的具身化概念,来引导临床互动。第三部分:具身化培训与督导,表明受表演艺术所启发,于感受交流之中的创新培训方法。本书的最后,作者考虑了21世纪的咨询室内的具身化分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537+)
- 内涵好书(130+)
- 三星好评(520+)
- pdf(273+)
- 收费(618+)
- 体验满分(132+)
- 体验差(283+)
- 实惠(329+)
- 服务好(109+)
- 无盗版(175+)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5-01-03 04:49:5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康***溪: ( 2024-12-23 15:41:44 )
强烈推荐!!!
- 网友 冉***兮: ( 2025-01-09 20:24:5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潘***丽: ( 2025-01-14 10:55:2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融***华: ( 2025-01-11 19:29:4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后***之: ( 2024-12-26 16:17:3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15:31:13 )
够人性化!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05:27:0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22:32:49 )
好用,支持
- 网友 苍***如: ( 2024-12-29 23:58:4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印***文: ( 2024-12-23 05:16:0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06:34:1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石***烟: ( 2025-01-05 17:53:3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冯***卉: ( 2025-01-20 17:09:2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超导超流和凝聚体(英文版)/牛津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室内设计风格图典 欧式风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国际空港城市——全球化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5361431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华名人大传(全六卷 绸面精装插盒珍藏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当代废纸制浆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用Photoshop 玩影像設計比你想的簡單--快快樂樂學Photoshop CS6(去背妙用 × 設計張力 × 影像編修 × 動畫網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结构声学原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袖珍中草药野外识别图鉴(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司马彦字帖 英语写字课课练:三年级英语上册·人教版(蒙纸描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