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轻言善恶。理解人性,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洞悉和预测人性将在何种情境发生改变,阅读本书,你可以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理解人性》深刻而细致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期帮助普通大众正确认识并处理他所面临的日常关系——不单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去识别他自己的错误;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
阅读本书,我们便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书籍目录:
第—部 人的行为
第—章 心灵
一、心灵的基本概念和前提 / 003
二、心灵的功用 / 004
三、心灵的目标 / 005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一、真理 / 014
二、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 016
三、安全与适应 / 017
四、社会感 / 020
第三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怎样认识世界 / 022
二、形成世界观的要素 / 024
三、幻想 / 033
四、梦的概说 / 035
五、移情与认同 / 036
六、催眠和暗示 / 038
第四章 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一、童年早期的情境 / 044
二、自卑感补偿:对认可和优越感的追求 / 047
三、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 / 055
第五章 为人生做准备
一、游戏 / 066
二、专注与注意力不集中 / 068
三、无心之过与健忘 / 071
四、潜意识 / 073
五、天资 / 081
第六章 性别
一、劳动分工与两性差异 / 084
二、男性在当今社会中的支配地位 / 087
三、所谓的女性低劣 / 094
四、逃避女性身份 / 099
五、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 112
六、改革的尝试 / 114
第二部 性格的科学
第—章 概论
一、性格的本质和起源 / 119
二、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 125
三、性格发展的方向 / 131
四、气质和内分泌腺 / 140
五、总结 / 148
第二章 攻击型性格特征
一、虚荣和野心 / 151
二、嫉恨 / 168
三、嫉妒 / 170
四、贪婪 / 174
五、憎恨 / 176
第三章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一、避世 / 182
二、焦虑 / 184
三、懦弱 / 188
四、不文明表现和适应能力差 / 199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
一、愉快 / 204
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 206
三、孩子气 / 207
四、学究气和坚持原则 / 207
五、顺从 / 209
六、专横霸道 / 211
七、情绪和性情 / 212
八、厄运 / 213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一、分离性情感 / 217
二、结合性情感 / 224
附 录
教育总论 / 228
结论 / 235
作者介绍:
阿德勒(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奠基人。他提出“自卑感”“社会情感”是性格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部 人的行为
第—章 心灵
一、心灵的基本概念和前提
我们认为,唯有会动的、有生命的生物才可以拥有心灵。心灵和自由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固有的,所以任何牢固地扎根于大地的生物均无须拥有心灵。试想,如果某种扎根于大地的植物获得了情感和思想,那会是一件多么怪异的事情啊!如果有人声称植物能预感到自己在劫难逃并为此感到万分痛苦,谁又会相信呢?倘若植物压根儿不可能拥有运用意志的机会和能力,那它又拥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意义何在呢?因此,理性和意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植物身上的。
运动和心灵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因果关系,植物与动物因其得以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务必牢记,内心世界的任何表现均与运动有关。当我们遇到所有和位置变动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均需用心灵去预见、积累经验、展开记忆,如此一来我们方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方能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在初的时候就要确定这样一个前提:心灵和运动密切相关,自由运动能力决定了心灵的发展和进步。运动一方面可以刺激心灵,令其变得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心灵永久保持新鲜的活力,使之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例如,如果某个人的一举一动均处于我们的意料之中,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此人的内心世界已经枯竭了,其心灵已经停止发展了。
二、心灵的功用
心灵到底具有怎样的功用呢?倘若从运动和心灵息息相关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心灵可以让生物代代相传,因此称其为一种攻守兼备的器官并不过分,任何有生命的生物均是依靠这种器官应付其所处环境的。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积极活动、锐意进取的状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寻求安全感。换言之,人类心灵的一切活动均指向了一个终极目标,即确保人类可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并且可以平稳顺利地发展下去。此点是我们人性研究的理论基石,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方能合情合理地就人的内心世界是无法与世隔绝的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换言之,若想真正了解人的心灵,那么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心灵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灵始终受着外部环境的刺激,并会对这些刺激作出回应:或者是将某些能力和力量舍弃,进而令其自身机体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或者设法使之依附于这些力量,进而令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心灵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如此之多,可谓不胜枚举,不过任何联系均与生物体自身有关,换言之,即和人的特性、人体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的优缺点有关。而某种特性、某项能力或某个器官的利与弊只能是相对来说的,其价值仅能由生物体所处的环境而定。就自卑情结而言,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卑均非的恶;它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还是坏处,与我们个体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关。
总之,当你思考宇宙与人类心灵之间的诸多联系,宇宙中的昼夜交替、阳光普照以及原子的运动,等等,我们就可以切实地体会到此类因素对人类心灵造成的巨大影响。
三、心灵的目标
心灵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任何的心灵活动均指向一个目标。这说明,心灵是一个包含了诸多行动力的集合体,而绝非一个静止的个体;这一集合体中的所有行动均由一个原因所引发,均是为了达到一个相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实际上,心灵努力想达到的这个目标便是适应其自身所处的环境,而这一目标是深藏于我们所有人内心世界中的目标,我们内心世界的所有活动均在此目标的牵动与指引下进行着。
心灵的目标决定着人的心灵活动。如果缺少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来对人的心灵世界中的一切活动进行规定、延续、修正并指引,那么人就无法思考、感受、渴望、梦想。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心灵设定目标,原因在于这可以让其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这就像我们在此之前讨论的那样,于人类而言,其肉体和心灵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适应环境、寻求安全感。因此可以说,我们要想让心灵持续向前发展,就一定要设定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一个可以激发生命活力的目标,而且其本身必须具备持续变化与静止不变二者统一的特点。
由此意义可知,就本质而言,我们一切的内心活动均在为未来的某种处境做准备;可以说,除了一股向着某个特定目标前进的力量,我们的心灵中可谓再无他物。所以,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心灵的一切表现形式均指向相同的目标。
当我们对世界、对人性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倘若我们还明确了一个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将此人诸多行动和表现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挖掘出来,进而明白此类行动和表现的终目的,就是实现其目标,我们甚至还可以预测此人为了实现目标会采取何种行动,这就如同我们将石头扔到地上时能事先知道其坠落轨迹一样。
当然,相比自然法则,心灵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领域,我们不可能如同预言石头的坠落轨迹一样去预测心灵的任何活动,原因是心灵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始终处于变动状态的目标。不过可以说,倘若一个人拥有了这样一个确定的目标,那么其任何一个心理倾向均会在某种强迫性力量的驱使下自觉地去追求此目标,这就如同此人在无形中受到一条自然法则的支配、指引一样。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可以支配心灵的法则,不过那均是一些人为的法则。若是有人声称自己可以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存在着客观的心灵法则,那么此人必定是被表面现象蒙蔽了。
换言之,当一个人确信环境拥有决定作用且不可改变,那么就能说明此人是在自欺欺人。举个例子说明,倘若一位画家声称自己打算画一幅伟大的画,那么大家顺理成章地会认为其一切行动和表现均应围绕此目标,认为其将采取一系列必要的行动,而任何行动终一定会为实现画画这一目标而服务。当然,大家如此考虑也是情有可原的,原因在于整个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就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不过,问题是,他真的可以画出这样的一幅画吗?
自然界和心灵世界均拥有其独特的法则,但自然界的法则和心灵的法则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点相当重要,任何和自由意志相关的问题均要遵循这一原则。如今,人们已经就一个问题达成了普遍共识,即人的意志并非自由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倘若人的意志纠缠或限定于某个目标上,那么其行动必定会受到束缚。人和宇宙、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如果这一点得到确证,无疑会对目标发挥决定性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心灵就会给人一种受制于某些严格的法则的感觉。不过,若一个人否认自己与社会存在任何关系,并且坚决地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或者于现实人生的做法或提议均持反对态度,那么于此人而言,任何这些看上去好像真实存在的法则都会失效,相反,由其新目标所决定的新法则则会取而代之。
同样,当一个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时,当他打算将自己和同类的感情切断时,那么他就不会再受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约束了。总之,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即一旦确立了一定的目标,其相应的心灵活动就会随之出现。
反过来说,完全存在根据一个人当前的行为而将其目标推断出来的可能性。这样做相当有意义,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目标了如指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就专业技术角度而言,倘若想对此类人深入地了解,必须要采用依据其行为推断目标的做法,而且这是所必需的程序。当然,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会蕴含相当多的意义。
不过,我们倒是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即撷取此人的许多行为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比较,例如先将此人的某一种态度确定下来,然后再将符合这一态度的两种行为找出来,接下来围绕两个点分别标示这两种行为,将这两个点连接起来之后,时间上的差异就会借助于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于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人生获得直观的整体性认识,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此人。
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方式和其儿时的生活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那么如何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呢?为了说明此问题,我们接下来会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位性格极具攻击性的三十岁男子,其人格发展方面的一些障碍并不曾影响其事业的发展,相反,其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后来,此人因极度抑郁而前来就诊。他抱怨自己无法专注地工作,更是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还声称尽管自己订婚了,不过对将来的生活依然没有丝毫的信心。除此之外,他的嫉妒心相当强,而这不仅让他备受煎熬,也造成他与未婚妻的关系濒临破裂。可事实是,他的嫉妒均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其未婚妻在他人眼里是完美无瑕的。于是,结果就是,造成他对未婚妻强烈怀疑的问题其实源于其自身。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经常会遇到此类人,他们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倘若发现自己被对方深深地吸引住了,就会对对方采取一种攻击性态度,进而导致他曾企图建立的良好关系破灭。而这一男子就是此类人。
现在我们就按照此前所讲过的方法来将此人的生活方式图表绘制出来,具体步骤为:将其人生中的一件事情找出来,与此同时设法将其当前的态度和这件事联系起来。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的那件事情可以根据此人早的童年记忆获得,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童年记忆到底存在怎样的价值是无法说清楚的。而这位男子早的童年记忆是这样的:年仅四岁的他与母亲、弟弟三人来到一个市场。那里拥挤不堪,乱糟糟的,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将其抱了起来,不过很快母亲就发现自己原本想抱的是弟弟,于是将他放下,又将他弟弟抱起,结果他就被人群挤来挤去,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我们曾依据其对现状的抱怨推测出,此人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受宠爱,也无法忍受他人受到宠爱;就其所讲述的童年记忆中,我们也获得了同样的性格特征的推断,这就证实了我们此前的推测。当我们向这位病人解释清楚现状和童年记忆之间的联系后,他恍然大悟,马上就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根源。
人的一切行动均会指向一个目标,而这一目标则由其从儿时的成长环境中得到的那些影响和印象所决定,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年幼的他会因为这些影响和印象形成明确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即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或称之为目标,很可能在其出生后的初数月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因在于就算是在如此年幼的时候,人的某些知觉也在发挥着作用,婴儿身上的愉悦和不适的反应会因为这些知觉而被唤起;这时,虽然婴儿在表达其自身意志的时候是以原始的方式进行的,但其心灵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简言之,即当一个人尚处于婴儿阶段,那些影响其心灵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无论其以后会受到何种影响,无论其生活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基本要素均恒定不变。
一些研究者确信,早在婴儿期,成年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就已经彰显。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不过,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错误地认为性格得自遗传。那种认为人的性格得自父母遗传的观念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它会让教育工作者丧失信心,进而对教育事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性格得自遗传的说法之所以被一些人接受,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可以用这种说法来为学生教育的失败找借口,从而轻描淡写地让遗传承担了学生失败的责任,而教育者本人则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可以说,这种观点明显与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在一个人确立其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会对其目标的确立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社会会在儿童内心建立起不同种类的限制,于是儿童得以在各种限制中不断摸索前进,终找到理想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可以保证儿童本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让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去适应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于儿童而言,到底多大程度的安全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安全,其实他们自己是心知肚明的。我们在此所说的安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远离危险,而是指含义更为广泛的安全系数,也就是可以保证其在有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在儿童看来,此安全系数要远超其应付日常生活以及顺利成长所需要的安全。于是,其心灵就会产生支配他人、比他人优越的倾向,而这是一项新的活动。
和成年人一样,儿童也存在着将一切对手远远地抛之身后的想法。正是由于优越感可以为他们带来安全感,可以证明他们拥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为了获取优越感而极尽其所能,并在安全感和适应能力的驱使下早早为自己设定好目标。正是由于内心存在这种强烈的追求,于是其心灵深处就会自然地涌出一股不安定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则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强烈。
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当下出现了某种紧急情况,为此儿童要马上做出明确的反应。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如果儿童对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失去了信心,他就会竭力逃避困难,为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以辩解,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正好将其对成就和优越的潜在渴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之后,一旦遇到此类情形,他们就会避重就轻,不去直面困难。此类人在困难面前的表现大都是畏缩不前,或者是极尽所能地逃避困难,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出于暂时逃避人生对其提出的种种要求的目的。
我们在这里要格外强调一点,人类心灵的诸多反应并非的或终定型的反应。换言之,心灵的所有反应的有效性均是暂时的,属于不完全的反应,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这就是无可更改的终的答案。尤其是在儿童的心灵成长阶段,倘若我们略加观察就会发现,儿童的心思和情绪变化得相当快,这说明其一切反应仅仅是临时将其所设想的目标具体化。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的心灵,我们切不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务必要立足长远,审慎地看待其倾尽全力希望达到的那个目标,绝不可以将其当下的表现看得过于化。
若我们可以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儿童,那么就一定可以认识到以下现象:儿童会出于适应生活的目的,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且其任何行为均围绕这一理想的实现而展开。因此可以说,倘若想了解儿童的行为动机,我们就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来看问题。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只要一个人能决定他行动的源泉和灵魂的动力,他自我认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一旦他理解这一点,他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他就会不再逃避来自于他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精神的固有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困难,承认这些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对人性具有真正的了解。只要我们的社会感得到了彻底的发展,我们对人性的这种了解就不会成为害人的工具。我们只会用这种知识来帮助我们的同类。对于有身体缺陷的人或具有某种令人不悦的性格特征的人,我们不该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愤怒责备他们。错不在他。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他有权利因为上述局限而感到愤怒,而且,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他的处境,我们其实也负有一定责任。我们之所以负有责任,是因为我们对制造出这种愤怒的可悲社会境况不够警惕。如果我们堅持这一立场,我们最终会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我们不应把这样的个体看作卑贱、毫无价值的边缘人,而应将其看成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应该为他创造一种氛围,让他感到自己有可能与周围的其他人平等相处。设想一下一个身体有明显缺陷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会给你带来多大程度的不快!这是衡量你需要多少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标尺,这种教育能使你对社会价值做出绝对公正的理解和判断,并能使你与社会感的实质融治无间,进而我们还可以评判,我们的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些个体。
在论证这些病例的时候,如果能将童年印记与病人现在主诉的实际情形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话,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用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曲线图来表示这种关系最为合适。连接两个点的一条线代表这样的一个方程式。如果能绘制出这种人生曲线图,即贯穿个体全部运动的精神曲线,我们将会在许多病例中取得成功。这条曲线的方程式就是个体自童年早期以来循的行为模式。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这样做过于简化了人的命运,并因而是对人的命运的一种轻视,或者会觉得我们有否认“人是自己人生的主人”的倾向,觉得我们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就自由意志而言,这一指责很中肯。实际上,我们确实认为这种行为模式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种行为模式与童年处境之后的成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许在某些情况下会使这种行为模式发生一些变化。这种行为模式的终极结构也许会发生一些微小变化,但是它的基本内容、它的能量和意义会从童年早期开始保持不变。在诊查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童年最早期的个人历史进行探,因为婴幼儿早期的印记标示着儿童的发展方向,而且标示着在未来他会对人生中的挑战做出怎样的反应。在对人生中的挑战做出反应时,孩子会动用他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所有心理可能性他在婴幼儿早期感受到的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态度,会以很原始的方式决定他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前的目标常常就变成了逃避所有困难。这种人畏惧困难或者竭力逃避苦难,以暂时地逃避生活对他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心灵做出的反应并不是最终的或绝对的:每一种反应都不过是一种部分反应,只暂时地有效,而不应被视作对某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儿童心灵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记住,我们面对的仅仅是目标的暂时状态。我们不能用衡量成年人精神的标准来衡量小孩的精神。在面对孩童时,我们必须目光放长远,并探究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精力和活动所指向的目标会最终引领他走向何方。如果我们能进入他的心灵,我们就能明白,他所有的精力投放方向都适合他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是他为自己创设出来的,是具体化的他对生活的最终适应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有某种表现,我们就必须站在他的视角来看。与他的观点相联系的情感基调以多种方式引导着他。其中一种是乐观,在这种情感基调中,孩子自信能轻易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成长为具备这样性格特征的人:认为人生任务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会看到勇气、达观、坦诚、责任、勤勉等类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此相反的就是悲观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想象一下,一个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题的孩子,他的目标会是什么样的!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世界将是一片灰暗我们会在他身上看到怯、内省、不信任以及所有那些弱者用来保护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他的目标将被设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同时又和现实人生不沾边。
社会感既受自卑感的影响,也受它的补偿心理一对权力的追求的影响。人类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卑情结。精神生活过程,即寻求补偿、要求安全感和完整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在生活中获得宁静和幸福。
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是悲观主义者。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教育中的重大问题。由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印记,这些个体已经有了“自卑情结”,对他们来说,各种困难已经使他们有了这样的看法:生活不容易。由于他们的悲观主义个人哲学一一这种哲学是由于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错误对待而形成的,他们总是着眼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跟乐观主义者相比,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更为敏感,很容易失掉勇气。在不安全感的折磨下,他们不断地寻求支持。他们求助的喊声在他们的外部行为中回响,因为他们无法独自忍受;如果他们是小孩,他们会不停地呼唤母亲,或者一跟母亲分开就会哭叫着要妈妈。这种哭叫着要找母亲的声音有时候甚至在他们进入垂垂暮年时还能听到。
这种人的病态的谨慎小心可以从他们怯而惧怕的外在态度中看出来。悲观主义者永远在盘算可能的危险,他们想象这些危险马上就会到来。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人睡眠很差。事实上,睡眠是衡量一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睡眠障碍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过分谨慎小心的标志。就好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生活中的危险的侵害,这些人时时刻刻都处在警觉状态中。这种人在生活中几平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他们对生活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睡眠不好的人培养起来的只是一种糕的生存技巧。如果他的担心真的符合事实,那么他将根本不敢睡觉。如果生活真如他所认为的那样悲苦,那么睡眠真的就是一种很糟糕的安排。悲观主义者往往以一种充满敌意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自然现象,这种倾向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准备。睡眠本身没必要受干扰。如果我们发现个体不断地忙着检查房间门是否认真锁好了,或者睡觉的时候不停地做各种关于强盗和盗贼的梦,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此人有悲观主义倾向。事实上,我们通过这种人的睡姿就可以识别出他们来。通常,这类人睡觉的时候总会尽可能蜷曲成极小的一团,或者睡觉时用被子蒙住头。
我们也可以将人分为攻击型和防御型两类。攻击型的人,他们的姿...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 在任何重大事件中,我们既能洞见人性的光辉,也能洞见人性的阴暗。如何洞悉和预测人性将在何种情境发生改变,阅读本书,你可以找到答案。
2. 行走世间,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奥秘,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对每一个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而言,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须课。
3.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经典之作,深度影响了马斯洛、墨菲、舒尔茨、弗洛姆等心理学家。
4. 为什么人性不可被禁锢、被考验?本书以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和社会教育经验为基础,解答你生活、工作、婚恋、家庭中所有关于人性的困惑。
前言
人类的精神决定命运
——希罗多德
我们在对人性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千万不能抱着自以为是或自大的态度,而是要待之以慎重客观的态度。于我们人类而言,探索人性问题的确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原因在于探索人性的奥秘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文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这门学科存在的真正目的并非要培养所谓的应时应景的专家,而是要引导所有的人了解人性。没错,这一点的确会令那些学院派研究者们感到恼火,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理应属于科学机构的专属特权,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染指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很难有人可以获得全面而深刻地探究并了解人性的机会。不过在今天,相比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家庭是将人们彼此分隔开来的首要因素,它使我们周围树立起了一道道壁垒,令我们从小就难以获得与他人深入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也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失去了与他人展开深入而亲密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对于我们理解人性而言,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彼此之间就极易产生敌意。
换言之,我们会不公正地对待他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频繁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一切均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人性的理解。大部分人经常说,尽管与他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尽管我们互相说着话,但是彼此之间并不曾真正交流过。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理解。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自己很难理解孩子,而孩子则抱怨自己经常被父母误解。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就这一意义而言,倘若打算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可以说理解他人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深信,倘若大家都获得了对人性足够的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容易相处,社会也不会再纷纷扰扰,难以平稳安定;不过倘若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倘若人们缺乏交流且受惑于简单肤浅的表面现象,那么就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冲突。
接下来,我们就来阐明以下问题:何以探讨人性问题是为了给医学奠定严密的科学基础。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说明:什么才是人性科学的前提,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人性知识是精神病学领域需要的,而且数量巨大。在这一特殊的医学领域,医生只有确切地把握了病人内心深处的所有活动,方能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所以精神病医生一定要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洞悉神经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此,仅看表面现象是不行的。须知,一旦对病情理解错误,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换言之,于精神病学这一领域,患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与医生具不具备足够的人性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性格判断失误,并不会马上造成严重的后果,原因是此类后果大都是在误判发生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暴露出来,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是特别明显。例如,我们经常会听闻此类让人震撼的事情:人们对某人误解多年,数十年后误解导致的巨大不幸慢慢浮出水面。此类不幸事件启示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一定的人性知识。
对神经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证明,就心理变态、心理郁结和心理失调而言,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在结构上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不存在大的不同,无论是构成要素、前提条件还是变化轨迹,它们均相差无几。其的区别就在于:一些表现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更明显、更易于识别。这一研究结果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把得自变态病例观察中的经验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洞悉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而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容易,我们仅需要付出做其他工作时需要的努力、热情和耐心即可。
我们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这样的:早在童年时期,一个人精神生活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因素已经形成。这当然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从前也有一些伟大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duchuang性。这一duchuang性表现在:我们会将童年的经历、印象,以及态度和长大之后的心灵活动联系起来,让二者处在一个因果关联的统一模式中,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如此一来,我们就必须综合比较童年早期及成年之后相关的心理活动;而且,我们借助这种方式认识到,心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千万不要将其当作各自独立的实体。换言之,于心灵的各种表现而言,我们仅能将之当作一个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如此方能真正读懂它们。
总之,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问题,即人的心灵活动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意即,就外在形态和具象性或语言化的表达形式而言,人的心灵活动有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变化,不过其基本要素、目标、动力等一切可以将心灵活动引向终目标的东西却恒定不变。例如,一位成年患者,其性情焦躁,内心一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一直在竭力逃避社会。此类表现实际上和其三四岁时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一致,所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表现在幼年时期可以更容易被看透罢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患者的童年时期,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准则,而我们也慢慢具备了在对一个成年人的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借助于对其童年生活的了解将其性格特征揭示出来的能力。至于这个成年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我们以童年经历的直接投射来称呼。
假如我们可以让患者将其童年记忆准确地叙述出来,同时我们也清楚怎样正确地解读这些记忆,那么我们就可以精确地将患者如今的性格模式构建出来。借助于这种方式探索人性的原因在于——我们深知,一个人极难偏离其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虽然每个人长大之后的处境必定与儿时的处境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但是没人可以改变其在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就算是一个人长大之后的态度有所变化,这也并非说明其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
总之,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依据此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此人的人生目标必定是恒定不变的。既然这样,我们若想改变患者当下的行为模式,当然就要从其童年经历入手。我们深知,只是改变患者成年后的各种经验和印象是不会起到一点儿作用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将其行为的基本模式挖出来。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了解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进而对其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我们这门学科以对儿童心灵的考察为支点,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生初的那几年。由于此领域当前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还存在相当多的未知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所以每一个研究人员在此均可能发掘出极具价值的新成果,而人性的研究将会因为这些成果而获得巨大的进步。
我们绝非出于研究而研究,而是出于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本着这一宗旨,我们研究出了一种可以预防性格缺陷的方法。我们也不墨守成规、画地为牢,多年以来,我们都集中研究教育学领域,让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事实上,教育学的研究和人性科学的研究一样,均要奉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而不能纸上谈兵。所以,倘若有人愿意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且打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验证自己在人性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那么对于此人而言,教育学的确实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受他人心灵活动中的所有表现,要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这就像优秀的画家作画一样,要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人物性格融入肖像画中。我们理应将人性科学当作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用途相当广泛,它不但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密切相关,而且可以对它们产生极大的益处,尤其是文学和诗歌方面,其重要性非比寻常。可以说,人性科学的终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掌握一定的人性知识,换言之,人性科学理应确保每个人的心理得以更健康、更成熟地发展。
不过,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巨大难题,即在理解人性这件事情上,人们一般都表现得特别自以为是。就算是对人性科学一无所知,一般人也会认为自己在此方面可谓无师自通;如果对其质疑,他们就会倍感委屈,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只有那些可以认同并理解他人价值的人方能真正理解人性,而这样的人并非曾经亲身经历过心理危机,而是其心灵极为敏感,可以洞察他人身上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一些策略和技巧。须知,我们所做的是将事实由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挖掘出来,然后不加掩饰地摆在他面前,而此举是人们极为排斥的举动。因此,我们在此要忠告大家:倘若你不想招人讨厌,那么在遇到此类情形时好谨慎行事。如果有人经常轻率地滥用或误用自己的那点儿人性知识,那么可以确定的是,此人必定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烦的人。在人性科学面前,我们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切不可冒失地宣布实验结果——这种相当孩子气的做法就如同小孩子急于炫耀并卖弄自己可以做到的一切似的——身为成年人,倘若还喜欢此类炫耀的行为,那就极为不妥当了。
我们给有一定人性知识的人的建议是,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在开导他人的过程中,当你获得的结论没有得到证实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硬生生地摆在开导对象面前。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被开导者通常会感到极难接受,终的结果就是,对方的问题不但不会因为你的冲动鲁莽而得以解决,或许还会由于你的做法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会让我们这门还处于发展阶段的科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所以,大家好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牢记以下这点:仅能在完整地了解了某个事物之后,才能对其局部特征下结论;仅有在确保对当事人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公开。无论是对他人性格的错误的断言,还是对他人性格的正确的断言,均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说出来,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讨论进行至此,大家心中必定产生了相当多的疑问。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个体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恒定不变的。或许相当多的人无法理解这种说法,原因是人们一般认为,个体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会经历难以估量的事情,其人生态度必定会因为这样丰富的经历而发生一些变化。不过,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务必要记住:所有的经历或许均被赋予了相当多不同的解释。就算是同一种经历,不同的人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结论,这说明并非每种经历均会令我们变得更聪明。
当然,一个人可以借助于持续不断的学习来解决某些难题并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不过,其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会在后面的讨论中看到,一个人的所有经历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而且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与这些经历高度吻合。
众所周知,人人均可以从各种经历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换言之,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经历,会从自身经历中获得怎样的结论,这一切均由其本人决定。我们借助于观察发现,人们由其自身经历中获得的结论往往都是他们自己想得到的。举例来说,一个人总是犯相同的错误,他也承认自己犯了错,不过承认了错误之后,他会寻找出不同类型的借口替自己开脱。常见的情况是,他或许辩解这是自己的老毛病,如今已经积习难改了;或许会怪其父母,或者怪自己不曾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或许还会抱怨自己从不曾得到他人的关心,或者称自己从小就被宠坏了,又或者称自己从前受到过虐待。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借口,均暴露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这个人打算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他找的这些原因其实是在替自己找一个看上去相当合理的借口,从而让自己免受他人的批评。总之,其所有经历均被他赋予相当多的解释,或者可以说,我们由相同的一种经历中可能会得出诸多不同的结论。如果你可以认清这一事实,那么你就会明白,一个人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会由各种经历中总结出符合自身行为模式的经验来。由此可见,于我们人类而言,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是极难实现的。
一个人倘若不曾掌握足够的人性科学理论和技能,那么他就极难教好别人。此类人经常仅做表面功夫,或刻舟求剑,认为仅从表面观察,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过,我们由事实获知,倘若行为模式不发生根本改变,即便表面上发生的变化再大,终也仅是一些似是而非、没有任何价值的表面文章罢了,它们无法证实一个人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让一个人真正改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乐观的心态以及持久的耐心,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将个人的虚荣心完全摒弃,原因在于被改变者不承担满足他人虚荣心的义务。除此之外,改变的过程一定要让被改变的人感觉到合情合理、可以接受。关于此点极易理解,这就如同有些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一样,如果某道菜并非按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做出来的,那么就算是平时喜欢吃的美食,这些人也会拒绝食用。
人性科学除了针对个体心理,还具备另外一个特性,那就是社会性。倘若人类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社会就会更加团结、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是不会互相伤害、互相欺骗的。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每一位从事人性科学研究的同行们记住,于整个社会来说,欺骗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行为。除此之外,各位务必要让研究对象清楚,每个人身上均潜藏着许多不易察觉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的作用相当巨大,无法估量。总而言之,倘若想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就一定要深入了解人性科学,此外在将人性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也要高度考虑其社会性。
那么,哪些人适合从事人性研究工作呢?我们曾经说过,于人性科学而言,仅具备理论研究是不可行的,它需要我们将研究结果付诸实践去验证。唯有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对人性有更敏锐、更深刻的认识,而这正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终目的。唯有深入生活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其接受检验,人性科学方能真正发扬光大。
我们提倡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现代教育体制在提供有关心灵或人性方面的知识方面并不全面,其结果就表现为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学到的人性知识少得可怜且大多是错误的。由此可见,每一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均是孤身作战,他们是凭一己之力来对自身经历进行揣摩从而得出自己的经验,换言之,他们是于课堂之外、于生活实践中完成自我心灵成长的;其次,当前对人性的探讨还不曾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体系,在今天,人性科学的地位差不多就和炼金术时代的化学一样,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人性知识。
我们发现,就算是在目前这种杂乱无章、不健全的教育体制下,一些人还是可以积极地融入社会,而此类人正是适合从事人性研究的人。我们在从事人性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之中不但有不屈不挠的悲观主义者(即那些尽管悲观却从不轻易妥协的人),还有乐观主义者。不过,仅与此类人接触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还要亲身体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极其不完善,所以并非每个人均可以轻松地触及人性,仅有一类人可以真正深刻地体悟人性,那就是一度犯过错不过后来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之人。此类人当中,有的人或许是一度陷入了思想混乱的旋涡之中,困于形形色色的错误,不过终他们挣脱了出来;有的人则是一度靠近过这个旋涡,并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冲击。
唯有那些亲身经历过各种情感激荡的人才懂得人性。不管是在各大宗教盛极一时的时代,还是如今我们身处的时代,回头的浪子均是相当有价值的一类人,相比成千上万的正派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曾经于各种生活困境中挣扎过,曾经艰难地从人生的泥潭中爬了出来,曾经勇敢地由堕落经历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将其升华,那么他对人生必定深有体会,因此就理解人性方面而言,其悟性必定会比其他人高。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正派人当中也有悟性极高之人。
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人性知识之后,倘若发现某个人的行为模式无法令其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有责任为他提供帮助,使之调整错误的人生观。我们理应告诉他何样的人生观才是更好的、更适合社会、更适合获取现世幸福的,理应为他展示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理应让社会感和公共意识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成分。当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要为他硬生生地植入一个理想化的心灵活动模式,而是为其提供一种借鉴。可以说,在身处困惑中的人面前树立一种新的观念,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情,这会让此人引以为鉴,从中看清自己误入歧途之处。在决定论者看来,人的所有行动均是早已注定的。于我们看来,这种说法完全就是谬误。一个人倘若经常反省自己,经常思索人生,那么因果关系必定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经历和经验必定会时常规正他腐旧的价值理念。他仅需找到行动的动力,仅需主宰自己的心灵,就可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而一个人倘若可以明白这一道理,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就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理应承担的所有责任。
书籍介绍
《理解人性》深刻而细致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期帮助普通大众正确认识并处理他所面临的日常关系——不单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去识别他自己的错误;最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 阅读本书,我们便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605+)
- 方便(538+)
- 体验满分(298+)
- 字体合适(531+)
- 在线转格式(500+)
- 还行吧(607+)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4-12-25 08:59:5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林***艳: ( 2025-01-16 17:08:14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后***之: ( 2024-12-22 16:01:2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孔***旋: ( 2025-01-04 16:28:1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5-01-19 19:47:1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蓬***之: ( 2025-01-19 06:30:48 )
好棒good
- 网友 菱***兰: ( 2025-01-01 19:34:2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孙***美: ( 2025-01-02 09:01:57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利***巧: ( 2025-01-18 02:17:4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19 22:28:44 )
OK,还可以
- 网友 石***致: ( 2025-01-15 16:51:41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晏***媛: ( 2025-01-05 16:54:19 )
够人性化!
- 网友 居***南: ( 2024-12-21 10:33:2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车***波: ( 2025-01-13 16:00:0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喜欢"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看透人性。任何事件中,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的人也看了
锦书谁寄:名家书信背后的温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建筑识图与制图(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全国高等院校土建类应用 【新华集团正版书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JSP编程实践—动态网页的引擎(1CD)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现代园林绿化设计、施工与养护(第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小学同步难题精讲语文一年级下册在线视频课程非DVD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合成生物学与合成酶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石乃亥的卓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AutoCAD室内设计运用(附光盘)/项目式教学系列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婴幼儿急救技术(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系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澳大利亚旅行 Let’s go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Adobe Fireworks CS5中文版经典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世界法系概览(世界法学名著译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教材)嵌入式Linux开发基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红楼服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造就适者:DNA和进化的有力证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