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书舟 -大地的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9:47:29

大地的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大地的法精美图片
》大地的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地的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4580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51.0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9:47:29

寄语:

(大地承诺了和平,只有新的大地法思想可以实现和平!20世纪争议性政治思想家施米特,汉语学界期盼已久的公法论著首度中译)


内容简介:

  《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在国际法方面的重要论著,表明施米特已经从战后聆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在“二战”期间开始思考的现代性问题,完整地提出了“大地的法”这一概念,与《宪法学说》合璧,形成施米特完整的公法理论。


书籍目录:

前言

章 引论五篇

  一、作为秩序和场域之统一的法权

  二、前全球时代的国际法

  三、基督教中世纪国际法之解读

  四、论法概念的含义

  五、论占取作为国际法之建构性因素

第二章 占取新世界

  一、初的地球分界线:从拉亚线经友好界线到西半球分界线

  二、对占取新世界的辩护(维多利亚)

  三、 占取新世界的合法资格(发现与占有)

第三章 欧洲公法

  一、国家成为新的国家间欧洲中心主义

    全球空间秩序的主导力量

  二、中世纪战争(十字军东征或武力自卫)转变为

    非歧视性国家间战争(从阿亚拉到瓦泰尔)

  三、海洋自由

  四、领土变更

  五、 国际法中非国家的元素与类别之概述

第四章 关于新大地法的诸问题

  一、整个欧洲的终占取(1885

年刚果会议)

  二、欧洲公法的终结(1890—1918)

  三、日内瓦国联与大地空间秩序问题

  四、战争意义的转变

  五、西半球

  六、国际法之承认的意义转变

  七、作为现代式毁灭手段的战争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极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译者:

  刘毅,字春泽,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律史博士后,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访问学者。

  张陈果,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并获该校博士、硕士论文执导资格。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作为秩序和场域之统一的法权

 

  在神话的语言里,大地被称为法权之母。这意味着法权和正义的三重根源。

  首先,丰饶的大地在其自身之内、在其丰饶的怀抱之内蕴藏着一种内在的标准。因为,对于人类施于大地之上的艰辛和劳作、播种和耕耘,大地都用生长和收获加以回报。每位农人都了解这一正义的内在标准。

  其次,被人类开垦和耕种的土地呈现出固定的界线,各种特定的划分通过这些界线变得清晰可见。通过田亩、草场和森林的界分,这些路径被犁定,又被埋藏。由于田地和原野、庄稼轮作和土地开垦的分别,这些路径被移接,又被开辟。在这些路径之下,大地之上人类劳作所遵循的经营尺度和规则变得明晰。

  第三,大地在它坚实的根基上负载了篱笆、围场、界碑、高墙、房屋等建筑。在这里,人类共同生活的规则和场域得以彰显。无论是家庭、血缘、出身、地位、财产的种类和邻人的类型,还是人类权力和统治的形式,都变得公开且明显。

  以上述三种方式,大地和法权被连为一体。大地之内蕴藏着对劳作的奖赏,大地之上展示特定的界限,大地自身负载着秩序的公开标志。法权是属于大地的,也是关于大地的。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们在谈到公正的大地时会说:正义的土地(justissima tellus)。

  海洋则认识不到关于空间和法权、秩序和场域之统一的意义。尽管人类也能以劳作赢得鱼类、珍珠等各样海洋的宝藏,但这却不同于大地用果实对人类的回报,因为后者是大地据其内在的“播种与收获”的尺度而赋予人类的。海洋之上无法厘定田亩,自然也没有确定的路径和分野。海上的航船甚至不会在身后留下丝毫印迹。“波涛之上尽是波涛”。依照古希腊语charassein 对“特性”(Charakter)这一语词所隐喻、烙印和刻画的原初含义,海洋是没有“特性”的。海洋是自由的。依照新的国际法,海洋不是国家疆域,它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开放给三种不同的人类活动领域,即渔业、和平航海和战争。这一点至少在国际法教科书上可以读到。人们可以轻易想象海上空间冲突发生时的情形,例如自由捕鱼权、某中立国的和平航海权与某海上强国自主进行战争的权利之间发生的空间冲突。届时,同一海上区域将会同时变成和平劳作的场所和现代海上战争的控制台。在海军可能布雷的海域,即便交战双方可能在这片海上用潜艇、鱼雷和战斗机摧毁彼此,渔业仍会在这里安静地进行,中立国的航船也仍会在这里自由地航行。

  这就已经涉及一个复杂的现代状况。起初,在海上大帝国建立之前,“公海自由”这句话很好理解,无非是指海洋即自由战利品的自由区域。在这里,海上的强盗—海盗们凭良心干他们“邪恶”的营生。要是走运的话,他们就能在丰厚的战利品中找到对勇敢冒险驰骋海上的奖赏。海盗(Pirat)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eiran,意指考验、尝试和冒险。没有哪个荷马的英雄会愧为这样勇猛而敢于试练自己命运的海盗之子。因为在坦荡的海洋上,没有围篱,没有界线,没有圈定的区域,没有神圣的场域,也就不存在法权和财产权。很多民族栖身于山区,远离海岸线,对海洋却仍然保有一种古老和虔诚的敬畏。维吉尔(Virgil)在其《牧歌集》第四篇曾预言,在将要来到的快乐的时代里,航海将不复存在。是的,在我们基督教信仰的圣书里,在圣约翰的启示录(Apokalypse)中,也能读到一个全新的、被罪恶清洗过的地球:其上不再有海洋的覆盖,? θ?λασσα ο?κ ?στιν ?τι[海也不再有了]([中译者按]《新约·启示录》21:1)。陆地民族的法学家们也了解这种对海洋的惧怕。这一点在16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某些著者那里尤其明显。意大利的著名法学家和人文学家阿尔恰托(Alciatus)曾说过,海盗是一种具有缓宥情节的犯罪。Pirata minusdelinquit, quia in mari delinquit[海洋之上没有法律]。

  直到海上帝国(See-Reiche/maritime

Imperien)—希腊语称之为海上霸权(Thalassokratien)—诞生之后,海洋的安全和秩序才得以产生。海上秩序的侵扰者一并沦为暴徒和罪犯。海盗被宣告为整个人类的敌人—“人类之敌”(hostis generis humani)。换言之,海上帝国的掌权者将其视为贼寇并驱之而后快,剥夺其权利与合法性。自由海洋空间之内的法权扩张乃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压倒性意义。我们称之为“夺取海洋”。亚述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伽太基人和罗马人在地中海,汉萨人在波罗的海,英国人在全球四海—分别赢取了海洋。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说的:“必须掌握海洋,必须占有海洋。”而在人类权力手段和空间意识发展的晚近阶段,占有海洋才成为可能。

  相对地,陆地法权的重大初始行动仍是“场域化”(Ortungen):占取、筑城、建立殖民地。在中世纪时期伊西多尔(Isidor vonSevilla)《词源》(Etgmologia)的一个定义里—这一定义曾被收入著名的《格拉提安教令集》(Decretum Gratiani,约1150 年)的部分—国际法的本质曾被具体确定为:

  Jus getium est sedium occupatio,

aedificatio, munitio, bella,captivitates, servitutes, postliminia, foedera pacis,

induciae, legatorumnon violandorum religio, connubia inter alienigenas

prohibita.[万民法包括占取、建城和防御、战争、囚禁、拘禁、逃脱囚禁、结盟与和平协定、停战状态、不伤害使节以及禁止异族人通婚。]

 

  占取(Landnahme)被排在位。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及海洋。在《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Justiniani)中(例如《学说汇纂》“语词的含义”第118 条)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定义,即国际法在本质上包括交易和交通(即商业/ commercium)、战争、民族差异、帝国(Reichen)和划界。对这些定义作比较和历史维度的考量是有价值的,比现代教科书停留在所谓规则层面的概念陈述来得更有意义。

  尽管这些都是中世纪时期关于国际法之内容的规定和外延的列举,但是这些非常具体的定义直到今天仍然极富启发性。与占取和筑城相连的,往往是对可利用之土地初的丈量和分配。如此便产生了初的尺度,其中包含了所有更进一步的标准。所有根据部落或民族之占取而划分的国家,就土地而形成的法律关系,以及所有以城墙自卫的城市或新兴殖民地所修建的设施,都是经由这一初始行动而确定下来的。所有根据本源性的法权与属地性的正义而做出的判决也都来源于土地。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作为法权基础之原初行动:占取。

  占取从两个方向上奠定了法权的基础:向内和向外。向内,即在占取的集团之内,与土地之初分割和测定相连的占有关系和财产关系得以创设。经由这一初的土地划分所产生的,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是群体财产还是个体财产,是仅有其中之一还是兼而有之,是否进行了以地籍册为据的土地测量,是否有土地登记簿的设立,这都是较为晚近的问题了,涉及以共同占取行动为前提并由之产生的诸多分疏。历史的真实中所有可想象的可能性与关联性都是从合法资格和财产资格而产生的。即便初始的分地行动所奠定的是纯粹个体性的私有财产或是团体性的家族财产,这些财产也仍旧取决于共同的占取行动,法律上也仍旧是从这一共同的初始行动推导而来。由此,每一个占取行动都向内创设了一种整体性的共同体的上位财产,虽然后来的划分并不只限于共同体财产,而是彻底承认了“自由的”个人之私有财产。

  向外,占取的集团往往和其他夺取土地和占有土地的势力相对立。这里的占取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同一个国际法上的合法资格。要么从某个地区占有迄今无主的土地—意指对占取者而言该土地尚无公认的主人或领主,要么是从旧有的领主或主人处获取土地进而易主。不难理解,相对于后者而言,获取无主土地意味着一个不同的更加简单的法律问题。

  无论向内还是向外,占取都是首要的合法资格(Rechtstitel),其后所有的法权一概由此而生,以此为据。土地权利与土地成果,土地捍卫与土地征伐,莫不以占取为前提。公法与私法之别,也是占取之后才有的事。公法私法之重大分疏的根本条件因占取才得以创设。如此,占取就具有了法律视角内之“类别化的特征”。对此,康德(Immanuel Kant)曾在他的法哲学里明文阐释。他认为“(土地的)所有者”(Landesherrschaft)(《法哲学》第二部分第49 节),抑或—采用他认为更贴切的称谓—“统治者”(Obereigentum),是所有权及一切其他公权力与私权利之可能性的条件。无疑,康德将其非历史性地建构为一个纯逻辑式的“市民团体理念”。在我看来,“上位财产”和“土地统治”

这两种表述都不适用,因为两者都依赖于(其后才出现的)公法与私法之区分。今天的大多数法律人都会将“上位财产”首先理解为私法意义上的所有权(dominium),而将“土地统治”理解为公法意义上的权力和统治(imperium)。这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必须将占取认定为一个法律发展史上的事实,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非一个思维构建的空洞概念。在真实的历史里,这类占取事件常常伴随着喧嚣和混乱。它曾在汹涌的民族大迁徙和攻城掠地的过程中频频发生,也曾在国家成功的御敌主张中被表达为对国土的权力。其次,不能忽视的是,占取这一对内对外的根本性进程,是先于公私法之分、“统治”和“所有权”之别而发生的。无论对外(对于其他民族)还是对内(对于国内的土地和财产秩序),占取都是一个建构性法律秩序的原型。它创设了一项迄今为止在完整、广泛的意义上为根本的土地法权理由。

  占取,这种基于土地的初始理由,是一切法权的根基,是一切空间与权利、秩序与场域的连接点,无疑会在法哲学上备受重视。维柯(G. Vico)说,人类个法权是英雄们以土地法(Agrargesetze)的形式获取的。在维柯那里,土地的分配和划分(la Divisione deiCampi)是宗教、婚姻和避难庇护之外所有人类法权和人类历史的第四大组成因素。为了避免造成“占取无非事关神话学的法律古董”的印象,我要在此援引两位17、18 世纪更新更现代的法哲学家洛克(John Lock)和康德。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实质首先是土地管辖。洛克按照中世纪时期的语言,将土地管辖完全理解为统治暴力的权威。在他看来,土地的占有取得即是土地管辖者对土地的征服。“统治”首先是对土地的统治,然后才是对土地上居民的统治。威廉一世之诺曼征服(1066 年)对英格兰的占取所造的声势影响,在纯理论和法哲学的记述里至今仍旧显赫。英人洛克通常以现代理性主义者名世,实际也深受中世纪封建土地法传统的影响。1066 年占取法权建立之后,这一传统仍得以传承。康德法理学—正如上文中土地上位财产理论所证—在哲学基本含义的出发点乃是:一切财产权和法权秩序都是由土地决定的,都源于整个大地之土地初的获取。康德指出:“初获取的物不是别的,正是土地。”康德这里所说的“区分土地之上非此即彼的分配法则”,既非晚近国家建构意义上的实证法,也非后来国家宪法之合法性系统意义上的实证法;而是完全具体化的、历史性的、政治性的事物之真正的核心问题,即“占取”。

  每个定居的民族、每个政体和每个帝国的历史开端,无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占取这一建制过程。每个历史纪元的开端亦是如此。占取对于建基其上的规则是理所当然的历史性前提。它包括了空间上的原初规则以及所有其他具体秩序和法权的渊源。对于历史的意义世界,它是根基。正是从这一根本性的法权理由出发,然后才导出进一步的财产和占有关系:共有财产抑或私有财产,公法的或私法的、社会法的或万民法的占有和使用形式。占取这一源头孕育着—用赫拉克利特(Heraklits)的话来说—所有的法权、规制及命令的颁布与出台。

  迄今为止的国际法历史就是一部占取的历史。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对海洋的夺取也附加其上。这时,大地的法,便以稳固的土地和自由的海洋之特定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今天,无论是稳固的土地还是自由的海洋,其自身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都被一宗新的空间事件—控制天空—急剧地改变着。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领土主权的维度,不仅仅是人力、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功能与速度,更是“效率”的内容。“效率”一词总是有其空间性的因素。对于占取和占领也好,对于设壁垒或封锁也罢,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法概念。保护与服从的关系,政治和社会权力的结构本身及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关系,也都由此而发生了改变。人类空间意识和全球秩序的新局面被打开了。

  从本质上说,前全球时代的秩序是地域性的,即便它也包含制海(Seeherrschaft)和海上霸权的部分。当地球次被欧洲人以他们的地球意识去理解和丈量的时候,原初的地域性世界就被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所彻底改变了。初的“大地法”随之诞生。其基础是陆地空间秩序与海洋空间秩序的特定关系,四百年来负载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法,即“欧洲公法”(jus publicum Europaeum)。到了16 世纪,是英国人迈出了从陆地生存到海洋生存的步。在接踵而来的工业大革命中,大地又被全新地理解和丈量。工业革命生发在向海洋生存迈出了步的国家,这一点至关重要。这里有一个我们可能窥探大地法之秘密的关键。迄今为止只有一位哲人—黑格尔—走到这个奥秘的近旁。我要引用他的话作为对篇引论的总结:“正如家庭生活原则的条件是大地、土地(fester Grund)和耕地(Boden),对于工业化,海洋乃是其由内向外生生不息的自然元素。”

  这句引言对下一步的推断很有意义。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一个实质性的区别:人类凭借技术在地球上建构工业化和技术化的世界构架,究竟是以陆地生存还是以海洋生存作为其基础。今天正在变成现实的是,天空对于海洋以及很大程度上甚至也包括大地的侵蚀,人类把自己的星球转化为原材料仓库和航空母舰的联结体。新的友好界线正在形成,但界线的另一方成为原子弹和氢弹的攻击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仍怀有希望,希望能找到大地之意义,希望终在大地之上驻足的仍是和平。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大地的法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大地的法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大地的法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 大地承诺了和平,只有新的大地法思想可以实现和平

◎ 20世纪极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

◎ 再次聚焦人间此在的基本秩序,力图发现大地的丰富意义

◎ 汉语学界期盼已久的公法论著,首度中译


媒体评论

《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在国际法方面的重要论著,将其在“二战”期间所思考的海洋与陆地的历史冲突上升为法理学论题,提出“大地的法”这一概念为欧洲的国际法传统辩护。本书与早年的《宪法学说》合璧,形成了施米特完整的公法理论。

——刘小枫

 

[施米特的论著]*具学识且*富洞见力。

——哈耶克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重要的人”。

——阿伦特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扬–维尔纳·米勒

 

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重要、*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

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后一个重要路标。

——张旭东

 

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

——刘擎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严搏非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557+)
  • 实惠(304+)
  • 值得下载(554+)
  • 体验还行(427+)
  • 盗版少(438+)
  • 推荐购买(573+)
  • 体验满分(98+)
  • 好评(114+)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 2025-01-04 02:31:57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温***欣: ( 2025-01-19 10:33:0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常***翠: ( 2024-12-31 19:16:09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屠***好: ( 2025-01-03 18:09:52 )

    还行吧。

  • 网友 冯***丽: ( 2025-01-05 02:57:12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益***琴: ( 2025-01-18 19:05:2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后***之: ( 2025-01-15 00:13:0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沈***松: ( 2025-01-08 09:10:3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4-12-31 13:05:2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