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书舟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9:49:33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精美图片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43598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页数:276
  • 价格:4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9:49:33

寄语: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北村、岳南等名家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之前传。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12年至1916年新文化思潮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客观再现20世纪初中国文化进程的巨大蜕变。

时值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黄遵宪、柳亚子、苏曼殊、章士钊等传统文人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并努力付诸实践。他们仓促而毅然地登上历史舞台,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自觉地自我启蒙,传播新学,通过文化进行救亡图存,表现出“民族之正气”以及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

在这个文以载道的传统国家,在史无前例的时代巨变中,传统文人遭遇各种困境、苦闷与彷徨,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与突围。他们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奋力跋涉,以文字为武器,在实现相当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希图借此找到一条走出晚清桎梏的文化转型之路,完成自身的涅槃。

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书籍目录:

章 民国元年(1912 年) / 001

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政界、文化界空前活跃,周树人随蔡

元培入京 / 005

2. 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苦涩咀嚼往事 / 013

3.“佞西学太甚”的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 025

4. 康、梁与孙中山及梁启超丰富的感情世界 / 035

5. 章太炎、蔡元培的《求刘申叔通信》及与康、梁的分歧 / 046

6. 周树人作小说《怀旧》,梁启超办《新小说》 / 066

7. 传奇人物苏曼殊 / 070

 

第二章 民国二年(1913 年) / 075

1. 轰动全国的宋教仁案,一脸错愕的梁启超、熊希龄 / 079

2.“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之周树人 / 085

3. 从异乡梦里走出的周作人 / 095

4. 已过气的康有为扶老母之柩回乡,情何以堪 / 104

5. 南社诗人唱起大风歌,给诗坛吹来一股浩然之气 / 113

6. 大名鼎鼎的“布衣”林纾“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

(钱锺书语) / 144

 

第三章 民国三年(1914 年) / 167

1. 将西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严复 / 171

2. 李大钊在《调和之法则》一文中,支持章士钊的“调和论” / 182

3. 和晚清小说相比,民初的《断鸿零雁记》《王梨魂》等政治意识

明显衰退 / 193

4. 与“新小说”双雄并峙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大行其道 / 206

 

第四章 民国四年至民国五年(1915 年—1916 年) / 219

1. 新文学革命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 225

2.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翻译小说《决斗》 / 233

3.“民国大佬”吴稚晖与《新青年》 / 244

4. 新闻和文学联手演绎袁世凯称帝黄粱美梦 / 250

5. 已闻新文化运动雷声,孙中山赞书生梁启超等反帝制,表现了

民族之正气 / 259


作者介绍:

汪兆骞

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深受读者好评。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催生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国社会涌现了一大批由戊戌变法时期的士大夫转化而来的维新志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黄遵宪、柳亚子、秋瑾、章士钊、陈独秀、胡适等,他们以

“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为己任,同时自觉地自我启蒙,宣传民权,传播“新学”,鼓吹文化革命,以救亡图存。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1912

—1917 年),中国出现了新思潮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

 

★随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周树人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先在南京*任职,旋又到北京任*佥事。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让他由些许的兴奋再次陷入苦闷和消沉。1912 年至1917 年,周树人没有一篇像样的文学作品诞生,拿着丰厚的俸禄每天以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校订古书、潜心于佛道经典,消磨时光。

 

★康有为在中举之前,曾以布衣身份,上书朝廷,要求变法救国,提防日本,此举在大清实乃破天荒之举,朝廷震惊,全国士人更是钦佩他勇敢谏言,自此康有为声名大震。等到甲午战败,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想起这个敢说敢言的康有为,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光绪阅过康有为之“上书”,受到启发,赞成变法维新,对甲午战争及签订《马关条约》也深觉不快,他曾责问李鸿章:“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公车上书”,表达了士林阶层的爱国求强思想,推动全国人民谴责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爱国运动。维新志士谭嗣同悲愤地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呐喊,表达了中国国民的沉痛心情。

 

 

★康有为们,早就深知,推行维新,皇帝并无实权,慈禧一直是变法的绊脚石,已在谋划除之而后快。他们发现光绪密诏,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于是打着“救驾”的幌子,密谋“围园劫后”铲除西太后的行动。正是这“围园劫后”的密谋,将并不想采取激烈手段推行变法的光绪推入万丈深渊,从此光绪母子恩断义绝,光绪终究被囚禁致死。这也将维新党人送上了断头台。

 

★在如何变法问题,比起康、梁采取激烈手段,“围园劫后”及制造光绪伪诏,争取国际社会干预等方面,谭嗣同要比康、梁保守得多。谭嗣同从未出过国门,对西方的实际情况缺乏直接的深入调查了解,所涉及的西学当然是片面的,因此谭强调西学西法,难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他的“变西法”,就显得一厢情愿,颇有些悲剧色彩,他个人也成了悲剧性人物。

 

★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翻译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刘师培,并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反而在其政治生涯中,几度变节,背叛同盟会和孙中山。1908

年,为夺取同盟会干事职权,提议改组同盟会本部,被拒,遂变节,投靠端方,后被革命党人捕获,在章太炎、陈独秀力保下,获释。后来再度变节,充当阎锡山高级顾问,追随杨度,投靠袁世凯,参加

“筹安会”并担任理事,拥护袁世凯称帝。

 

★刘师培在上海认识了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等雄视文化界的一众清流。在他们的影响下,刘师培开始了自己沉浮多蹇的人生之路。开始,还是大道通天,立志绝意科举,投身民主革命活动。他是以排满的姿态,以《留别扬州人士书》一文发表在影响颇大的《苏报》上,示于人们,并更名“光汉”,即“光复汉族”之意,表示其反清的决心。

 

★1907 年,刘师培一家人东渡日本,系受章大炎邀而行。当时的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刘师培认识了日本社会党人幸德秋水,受其影响,很快变成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写的《无政府主义平等观》,阐明了他自己的无政府主义观念。

章大炎、张继和刘师培等人组织

“社会主义讲习会”,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宣讲杂糅着国学、启蒙学、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后来的李大钊、郭沫若诸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1912 年10 月,梁启超终于自日本买舟归国,结束三年的流亡生活。黄兴自京去天津码头迎迓,颇有修好提携之意。但不巧因风大浪高,梁氏所乘之邮轮未能按时入港,黄兴误认为系梁启超故意避而不见,故悻悻而去。

隆重的欢迎梁氏归国的仪式,是在北京正阳门车站举行的。袁世凯的代表、政府各部次长、参议院议员、各政党代表及各界清流一百多人到站欢迎,交通为之一滞,可谓盛况空前,是梁一生极尽荣耀风光的日子。

 

★袁世凯的盛情,让梁启超心里很是受用,不久发表长文《中国立国大方针》,更让袁氏的心中也颇受用。文中希望袁世凯“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为民族立丰碑,为万世开太平”。梁启超从保皇派到拥护共和,又到拥袁世凯,再反对袁世凯,可谓“善变”,受人诟病。梁也承认自己本性“流质易变”,但绝不承认别人所批判之政治投机。早在1903

年,在变为支持孙中山革命时,在《政治学大家伯论知理之学说》一文中说:

“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

 

★康、梁携其家眷到日本后,生活景况大有差异。康拥有保皇党捐赠之百万美元巨款,供其与众妻妾挥霍。而梁却只能靠卖文为生,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很少得到康氏的接济,使梁颇为不悦。康以拥有“诏书”而雄视其维新派,“诏书”成了金砖,亦变成沉重石头,牢牢拴住康氏。而梁多与革命党人交往,如饥似渴阅览西书,始倾向革命,准备与孙中山联合组党,孙为会长,梁副之。即使此时,梁还念念不忘其师康有为,问孙:“如此则将置康先生于何地?”

 

★梁启超在亡命日本时,受日本小说的影响,个提出“小说界革命”口号。他在研究小说论文《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倡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尽管梁启超并不旨在研究文学,而是把小说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手段来看待的,但客观上,有利于小说的发展。

1902

年,梁启超率先明确提出

“新小说”概念,晚英国人傅兰雅提出“时新小说”,整整晚了七年,梁启超云: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南社骨干柳亚子、宋教仁、陈其美、苏曼殊、黄人等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并在反袁斗争中,宋教仁、陈其美等社员壮烈牺牲。但南社另有一部分社员日渐消沉,寄愁郁于诗酒逍遥。柳亚子站出来,于1914 年改变南社领导体制,希冀传统,但事过境迁,柳亚子也无力回天,南社的早期生气渐消遁。

 

★苏曼殊一生漂泊不定,一会儿激进闹革命,一会儿读书学画,一会儿吟诗作赋,一会儿写小说。1907 年在日本曾与鲁迅筹办《新生》杂志,未果。又与章士钊同住东京民报社,有感而发,在《民报》发表多幅绘画。皆以宋、元、明、清的民族英雄为题材,笔下流溢着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

 

★初闻武昌起义消息,苏曼殊正在会馆给学生上课。课后,即备酒肴。邀学生放怀痛饮,借酒兴,他豪挥画笔,顿刻绘成一幅兴会淋漓的《石翼王夜啸图》,然后又乘兴命笔,给柳亚子、马君武老友写信,笔走龙蛇,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先是自己速览一遍,然后大声呼道:“都安静,听我读!”众学生立刻鸦雀无声。

苏曼殊指了指墨迹未干的《石翼王夜啸图》,朗声道:

“我读完之后,有能为此信增减一字者,拿走此画。”

 

★是年,在袁世凯血腥高压下,虽时有反抗之声,但总体看,该年的知识界和言论界,处在一片暗淡、萧索的气氛之中。周家兄弟的登场并不华丽,甚或有些黯然。南社之立,“天下豪俊,咸欣然以喜”,成为政治性很强的成就很大的文学社团。而社员柳亚子、陈去病、宁调元、黄节皆为当时风云人物。

★袁世凯站在台上,扫视了一下台下到会的自己指派的军阀官僚、前清遗老和进步党人,脸上便露出得意的微笑,似乎在向世人说,你们大概还记得宋代邵雍的《观盛化诗》中的“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一句吧,如今那属于我老袁的天晴了。在台下的熊希龄、梁启超,一脸错愕。

 

★是年,蔡元培到厦门,在厦门的北京大学师生闻之,纷纷去拜望曾经的老校长,或宴请,或座谈,诉思念感恩之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却故意避而不见,蔡元培心感悲伤。但是蔡元培却一如既往地关照鲁迅。不久,蔡元培聘请鲁迅为民国政府“特邀撰述员”,每月三百大洋的政府津贴。同被聘的胡适,以“特约撰述员”乃一虚职,并无什么可“撰述”者,坚拒。这些都是后话,不赘。

 

★早年,周树人在路矿学堂读书时,喜骑马,但骑术甚差,经常刚刚上马,即重重坠马,摔得皮破血流。而自己却不以为意,爬起来笑曰:“落马一次,即增一次进步,值得。”每次,周树人骑马路过满人驻防旗营时,总遭到旗人骑兵的奚落。一次,周树人不服,与骑兵斗气,两骑并驰。周扬鞭策马己奔,不料那骑兵将腿放在马脖子上。用马鞍刮撞周的腿,周未能发觉,结果,吃了暗亏。如今重游故地,周树人扬眉吐气。

 

★周树人在*工作甚少,除“枯坐”,便是几乎天天到同和居等处宴饮,或到琉璃厂去淘古董,或躲在会馆抄古书,辑录金石碑帖。有人说“鲁迅在北京生活得很清苦寂寞”,看看周树人的日记,单昂贵的狐腿裘抖一买就是两件,再看看他到津至日租界加腾洋行“购领结”“革履”,可知,周树人的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过得滋润体面,这是事实。

 

★周树人曾在《呐喊·自序》中说,他原本想通过学医,毕业后回国救治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在仙台学医的两年中,见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捉了杀头,而看热闹的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使他大受刺激。他深深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他决心从医治国民的精神入手,中止学医,改治文艺。

 

★周作人是在母亲鲁瑞和兄长周树人的催促下,又经周树人到日本劝说、敦促之下,于1911 年9

月,偕日本夫人羽太信子回国的。在日本居住了五年的周作人,一度随其兄在民报社听章太炎先生讲课,被视为其弟子。周作人早在南京读书时,便因

“《苏报》案”,对一身正气的章太炎产生崇敬之情。那时他还是梁启超和严复的学生,直到“看见《民报》上章太炎先生的文章”,由其兄带动,才由追随梁、严,转向章太炎,于是就与其弟子钱玄同、许寿裳等人相识,以后产生纠葛。

 

★1906 年初夏,周氏兄弟与二位同乡结伴登上海轮,从上海东渡日本。兄长新婚借机逃离这桩悲剧的婚姻,弟弟只想见识外部多彩的世界。那时,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这对渴求民族自强的周氏兄弟来说,自然有一种渴望和期待。

果然,到了日本,二十岁的少年郎周作人,被日本文化的神韵所吸引。刚到日本的那天夜里,来到寄宿的本乡汤岛二丁目的伏见馆时,一位十五六岁的日本少女的一双赤足让周作人浮想联翩,彻夜难眠。

 

★周作人一生喜谈自己,甚至,连他心仪的女子,也津津乐道,比如他十二岁时,在杭州陪伴羁押在杭州府狱中的祖父时,隔壁姚家与他同龄的“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的养女“阿三”,成了他“对于异性的恋慕的个”;1900

年,周作人在绍兴娱园遇见与他同年同月生的表姐郦,又顿生爱慕;东渡日本,在寄宿的伏见馆,刚一见到店主妹乾荣子,也生

“喜欢”之心。三十年后,周作人偕夫人信子到东京度假,与乾荣子有一次偶遇,竟带来一场夫妇吵架风波。

 

 

★康有为喜读杜甫史,效法其爱国主义、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及“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以诗记史的史家笔法。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康氏同时也向屈原、李贺、龚自珍学习借鉴的痕迹,而且形成了“寓主观于客观”,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的艺术风格。另外,因其周游世界,其诗“以欧洲之境界、语句”入诗,但传统诗风未变。

 

★1913

年旧历三月三日,樊增祥、沈曾植等十人

“修褉于上海之樊园”,“赋诗皆用少陵丽人行韵”,也是这一天,梁启超、严复、易顺鼎等三十余人,“修褉于京师西郊之万生园,却以群贤毕至……分韵”。同一天,南北两大诗派齐登当时的中国诗坛,或唱维新之曲,或吟新旧遗老之旧歌。赏良辰美景,于名胜之地,挈茶果饼饵集焉;或饮于寓斋酒楼,品美肴佳酿,赋诗唱和,依旧吊古伤今,品评为乐。与这些诗派不同,南社诗人却唱起大风歌,给诗坛带来一股浩然之气。

 

★柳亚子就是诗界革命的响应者和实践者。他在十六岁时,读《饮冰室诗话》及《诗界潮音集》中的诗,眼界大开,将过去写的诗作,全部付之一炬,以誓响应诗界革命之决心。实际上,柳亚子接受了梁氏的启蒙思想。1902 年已接受卢梭的《民权论》,崇信天赋人权和响应梁启超倡导诗革命的柳亚子,激情满怀,赋诗《岁暮述怀》。

 

★“国仇家恨,耿耿胸臆间”的少年柳亚子,把一种新的民主主义的“国家意识”与文学联系起来,“靠着文学有灵,鼓动一世风潮”,声称“一定要打破这五浊世界,救出我庄严的祖国”,“才算不放弃国民的责任”(《胡寄尘诗序》)。历史上在国家危难之际,常有“亡国士大夫”之哀叹,而柳亚子却以“共和国民”之诗与其对立,代表了清末文学界“革命”的本质。

 

★1905

年,宁调元以优等生被湖南选派赴日本留学。途经武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设宴践行。有人暗示,留学生应行跪拜礼答谢,有一生慷慨曰:

“挽回国运,当从提倡气节始,吾辈当求学之日,即奴颜婢膝,以曲顺当道,将来宁有冀耶?”听者莫不惊骇,望之,乃一美俊少年,眉间有英气,宁调元也。

 

★黄节参加辛亥革命,也遭到一些人的劝阻和反对,他的恩师简朝亮读过黄节的一些宣传革命诗文后,大光其火,曾致函规劝批评。黄节不像章太炎、周作人等人因见解不同,有“谢本师”之举,他只是不遵从师命,仍然“持论如故”。恩师病逝,他痛哭数日,绝食断水,可见他对老师是深爱的。两江总督端方为阻止黄节借经史大义之名传播反满言论,煽动革命,企图以重金收买他,但黄节不是刘师培,为名利而变节投敌,辱没清流的风骨,黄节恪守了文人的操守,严辞拒绝。

 

★高旭的“觉民诗”,意在唤起“民魂”“国魂”“兵魂”,即“喇叭声呜呜,顿唤兵魂起。中华大帝国,雄飞廿世纪”。着重内容,着重宣传鼓舞。是高旭诗的特色。黄履平在《天梅遗集·悲莫悲》一诗所附识语中说,高旭“此种笔墨,原为当时鼓吹革命而作,故力求浅显,冀动多数国民之心,固不必征文引典”。

 

★林纾后一次,亦即第十一次谒崇陵,时在壬戌(1922

年)清明节。那时七十一岁的林纾,是抱病谒陵的。细密的春雨中,苍茫的原野上,骡车孤独在哒哒前行。林纾倚着车篷,不断地咳着,那张消瘦清癯的脸是蜡黄的,或许他即将可与光绪倾诉心曲了,所以目光炯炯发光。来到陵前,他久久地跪在湿漉漉的冰凉的石阶上,将头深深地垂下去。此次他不像往常号啕痛哭,甚至脸上还浮起一丝微笑,那笑仿佛在说:皇上,你的子民就要去侍奉您了

……

 

★林纾翻译的一百八十多种文学作品中,至少有四五十种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例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伊索寓言》《迦茵小传》等,传输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客观上,不仅提升了翻译小说的地位,还滋养了中国小说。林氏自由活泼的语言,促进了语言和文体变革,又哺育了一批中国文学新人。

 

★1912

年,林纾面对动荡的时局,思想仍处于矛盾之中,终,他效法明末遗民孙奇逢,以清举人终其身。他不与

“共和新政”合作,但也不对抗,诗文中时有对所见所闻的讽刺。年底,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曾邀林纾为《庸言》主要撰述人。这年,康有为曾向林纾索画,林纾绘《万木草堂图》一幅,上题诗一首,乃赞康氏保皇的功业。

 

★严复的广博的知识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忧患意识,使他以强烈的爱国激情,揭发世变,呼吁变法强国,旗帜鲜明地批判封建制度,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他曾在《辟韩》一文中严厉斥责自“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严复撰《辟韩》,借批评韩愈“知有一人,而不知有亿兆也”,来强调“民主自由,天之所畀也”。

 

★章士钊既反对袁世凯大权独揽,遭到袁氏的迫害,同时因政治立场不同,又受到过同盟会激进派的排斥。是因为,他主张必须有多元政治力量的存在和彼此宽容,即“国人共矢其天良,同排其客气,无新无旧,无高无下,无老无壮,无贤无不肖,悉出其聪明才智之量,投之总货栈”,才能有健康的政党政治和共和宪政。这种照搬西方政治家的理论为同盟会激进派和独裁者袁世凯所不能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不可否认的是,“调和论”虽然后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无论是政治策略还是文化观念,都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过重要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章士钊和他的“调和论”仍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证明章士钊在他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小的。

 

★苏曼殊擅长写男女情感题材,而又多是一男二女的模式,主人公不是死就是“出家”的悲剧结局,揭露封建宗法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两性的痛苦悲剧。小说中,几乎所有老人(《断鸿零雁记》中的母亲除外)都成了不是嫌贫爱富,就是受礼教驱使,扼杀了年轻儿女的恋情,把他们逼上悬崖,而被其鞭挞的对象。似有些化而违背生活的真实。另外,苏曼殊的小说又都强调恪守礼教的戒律。

 

★晚清,特别是维新运动之后,是中国小说崛起的时代。到了民初,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几乎与此同时,近代小说翻译也大行其道,形成中国小说与翻译西方小说双雄并峙的文学景观。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的中国小说与翻译西方的小说,与当时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有着重要关系。抑或说,与中国的精英分子利用中外小说启蒙国民密不可分。

 

★清末民初的翻译家,风起云涌般出现在文坛,耀眼夺目,其对西方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引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清末民初翻译西方文学,自然有社会文化背景和倡导者自我的政治主张要求,但本国的文化背景总制约着外来文化,并要求外来文化为自我服务。这种矛盾,必然导致当时翻译文化的“水土不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就出现了后来的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的五四文化运动。说到底,五四文化运动,是中国本土的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林纾翻译的一百八十多种文学作品中,至少有四五十种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例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伊索寓言》《迦茵小传》等,传输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客观上,不仅提升了翻译小说的地位,还滋养了中国小说。林氏自由活泼的语言,促进了语言和文体变革,又哺育了一批中国文学新人。


清末民初的翻译家,风起云涌般出现在文坛,耀眼夺目,其对西方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引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清末民初翻译西方文学,自然有社会文化背景和倡导者自我的政治主张要求,但本国的文化背景总制约着外来文化,并要求外来文化为自我服务。这种矛盾,必然导致当时翻译文化的“水土不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就出现了后来的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的五四文化运动。说到底,五四文化运动,是中国本土的新文化运动。


不可否认的是,“调和论”虽然最后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无论是政治策略还是文化观念,都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过重要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章士钊和他的“调和论”仍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证明章士钊在他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小的。


当察越之君子,何以自建,越之野人,何以自安,公仆之政,何所别于君候,国士之行,何所异于臣佞。。。。。。


天下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12月12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称帝,其追随者弹冠相庆,其御用文人和媒体纷纷高唱赞歌,自称“臣记者”者,也不乏其人。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名家推荐: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北村、岳南等名家倾情推荐! 

 

著名作家王跃文: 

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 

汪先生*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

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

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媒体推荐: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书籍介绍

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之前传。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12年至1916年新文化思潮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客观再现20世纪初中国文化进程的巨大蜕变。

时值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黄遵宪、柳亚子、苏曼殊、章士钊等传统文人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并努力付诸实践。他们仓促而毅然地登上历史舞台,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自觉地自我启蒙,传播新学,通过文化进行救亡图存,表现出“民族之正气”以及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

在这个文以载道的传统国家,在史无前例的时代巨变中,传统文人遭遇各种困境、苦闷与彷徨,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与突围。他们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奋力跋涉,以文字为武器,在实现相当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希图借此找到一条走出晚清桎梏的文化转型之路,完成自身的涅槃。

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名家推荐: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北村、岳南等名家倾情推荐!

著名作家王跃文:

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

汪先生最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

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最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

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媒体推荐: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349+)
  • 超值(330+)
  • 在线转格式(61+)
  • 还行吧(474+)
  • 赞(452+)
  • 一星好评(413+)
  • 值得下载(598+)
  • 经典(113+)
  • 品质不错(235+)
  • 强烈推荐(408+)
  • 书籍多(273+)
  • txt(79+)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4-12-24 11:42:23 )

    品相完美

  • 网友 曹***雯: ( 2025-01-19 08:21:5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宓***莉: ( 2024-12-27 04:43:4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蓬***之: ( 2025-01-20 02:45:44 )

    好棒good

  • 网友 步***青: ( 2025-01-01 13:55:07 )

    。。。。。好

  • 网友 菱***兰: ( 2025-01-14 21:42:2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常***翠: ( 2024-12-22 18:54:55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堵***格: ( 2025-01-11 17:52:06 )

    OK,还可以

  • 网友 敖***菡: ( 2025-01-06 14:45:1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索***宸: ( 2025-01-03 22:26:3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